不知多少人跟我一樣,天真地以為學好課本知識就是一個好學生。老師開心,父母高興,自然假期也就能愉快玩耍。所以我一直秉持著成績為上的道理渾渾噩噩過了20年。
我一直認為能意識到問題并改正,多晚也不算晚。何況我正年輕。改變這個看法需要一段時間,畢竟它和你過去的生活理念有差距。
初三,新來的班主任不久頒布了一條“法規”,維持一年。很簡單,在教室,任何時間都不被允許看“閑書”。老師對“閑書”的解釋就是厚度超過青年文摘的書全是閑書。我本就不愛看書,與我無妨。但我卻現在還記著,是因為它曾在一段時間內作為我吸收課外書籍營養的擋箭牌。
我曾傻逼地自豪,我從沒看過一本完整的課外書?,F在看來是多么可笑,拿著自己無知到處顯擺。當別人把《紅樓夢》翻來翻去,翻了十多年。我卻從沒翻過這本經典的扉頁。當別人小時候看著書的時候,我灰頭土臉地玩著彈珠。這都不算什么,畢竟童年就該多玩耍,但把無知當光榮到處炫耀才是最大的可笑。
所以我決定改變。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一時入不了它的門。我決定從易懂的現代文開始,從易引起興趣的小說開始。斷斷續續也算看了半年多。不算很努力,但至少沒荒廢。
去年暑假,我也試著看了一遍《紅樓夢》。厚厚兩大本,我看完了。正如同學所說,我只是看完了而已,了解了故事情節。我承認,除了情節,什么問題我都答不上來。
前幾天,在圖書館無意間發現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書中談到當一味亟于效率,結果就會流于淺薄粗俗,無可救藥。效率原是要顧的,但只顧效率,究竟是蠢事。
簡單地說,我們應當靜下心來,不急功近利,不過度追求高效率。這段話與當下各種關于高效率的暢銷書背道而馳。但,難道不是這樣嗎?拿醫學教育來說,過度追求縮短培養年限,追求高產出,所培養醫師技術不精,定會加劇目前不樂觀的醫療環境。
在書中第一封信就是談讀書。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毫無意義,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本柏拉圖的《理想國》。朱老在這封信中并未給出當代青年應當讀的書籍,要知道讀書就像探險,不能全靠別人去指導,要自己費些功夫去搜求。在探險中,你就會知道,哪些書是真正適合自己。
朱老以一個長者的身份也提出了關于讀書的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整體把握文章主旨和特色;第二遍,以批判的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書筆記,記下精彩的部分和你的意見。記筆記不僅可幫助記下精彩的內容,還可逼你仔細,逼你思考。
醫學學習固然繁而雜,甚至周圍不少同學放棄閱讀。但,仍有不少時間也可以擠出來。最后,希望自己忙里偷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