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某個社群發起了一個“零吼叫”的活動,一個月之內對孩子“不吼不叫”,每人交50元,每日打卡,做到的就可以平分基金,可結果是80位成員無一人做到,最后基金捐出去了,不過這真的是一個聽起來不容易做起來也不容易的事情。因為熊孩子有太多行為讓我們忍不住吼叫:
? ? ? ? 刷牙時半天不出來,你得做好心理準備趕緊想想我的眼霜收起來沒有,我的化妝水收起來沒有!OH!NO!果不其然,熊娃拿著你的神仙水在往頭上臉上抹!
? ? ? ? 磨蹭、磨蹭、各種磨
? ? ? ? 趁著你不注意,點著鞭炮就往別人身上扔(這個必須吼!必須的,有次過年時穿的花枝招展的,被一群熊孩子的牛屎炸彈給擊中)
? ? ? 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對孩子的吼叫是因為媽媽自身的原因:
遷怒于人
剛剛跟老公爭吵了幾句,回頭看到熊孩子滿地的玩具又沒收,一股火馬上冒出來,大的不省心,小的也不省心,這日子到底要怎么過,于是馬上又吼上了,也許還要揍上幾屁股才解恨!還有更甚的是長期家庭的不滿全都發泄在孩子身上,發展成虐待。
據河南當地媒體報道,13日晚,一名13歲女孩疑因學習成績差被親媽打死,送到醫院前就沒有了呼吸。隨后,微博流出一組女孩被搶救現場圖片。目前,女孩媽媽已被刑拘,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取證中。(爸爸一直在外面打工,媽媽獨自帶照顧兩個孩子)
羞愧
孩子在別人面前的行為沒給你長臉,或是覺得很丟人,以罵孩子轉移自身的壓力。
我們覺得需要用吼來解決的事情太多了,而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在父母吼叫時往往關注的是吼叫的情緒本身,而不是自己所做的“錯事”,孩子們無時無刻都在追求自己的歸屬感和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很多時候“熊行為”都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對你的不滿無聲的反抗,當然缺失的愛容易讓孩子們把受傷的情緒藏進潛意識中,最后在成年后,一股腦的投射在伴侶身上,引起吵架。
其實我們都想能夠平靜的跟孩子溝通,那該怎么做呢?
首先要了解我們孩子的氣質,很多時候氣質差異很容易引起家庭中的權利斗爭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氣質都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孩子聽不聽話。我們可以用以下9個維度來觀察自己的孩子
1.活動量(孩子好不好動)
2.節律性
3.喜不喜歡接近別人,或善不善于回避
4.適應性
5.敏感度,秩序感
6.對外在反應強度
7情緒本身
8.注意力,分散度
9.堅持
其次,開始減少吼叫
1.可以試著記錄追蹤自己的吼叫
2.建立自我同情,理解自己承認錯誤,并以改正
3.不吼不叫A.B.C.D.E法則
4.4C法則
很多媽媽說怎么辦,我吼都吼了,有沒有辦法修復關系?
最重要的一條是真誠的道歉
“對不起哈,瓜娃,媽媽也不想吼你的,誰叫你把我的化妝水亂倒的”!
↑這是真誠的道歉嗎?不是,這是推卸責任,真誠的道歉應該是↓:
“對不起,瓜娃,媽媽不應該吼你(表達后悔),我知道你愛玩我應該先把自己不能玩的東西收起來,或者提前和你講明(承擔責任),你覺得媽媽應該怎么做會更好呢?你說要不要在上面貼個貼貼紙?你說貼個紅色哭臉代表以后不能碰好不好(補救措施)”
家庭會議
很多媽媽苦于孩子的的叛逆,經常說不,立下的規則剛開始還能接受,到后面就要問你:為什么一定要遵守你定的規則?為什么一定要聽話?有些媽媽就直接上來沒有為什么,老娘有絕對的權威,不遵守規則就揍。長期下來這樣的后果就是屈于壓力,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 ? ? 其實每位媽媽都想孩子聽話,又很自律,不需要大人靠吼靠催促來讓孩子合作
? ? ? ? 有這樣的孩子么!!哇!!給我來一打。
? ? ? ? 孩子們從有意識開始就會在家庭中尋求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價值。像規則的制定我們帶孩子一起參加就能帶給孩子歸屬感。
? ? ? ? 如何展開一場規則制定的家庭會議
儀式:
這是一個美好的,讓孩子很有趣的會議,應提前通知每一位成員,把桌椅擺好
準備:
用A4紙把成員們要討論的話題寫下來,準備一跟發言棒
開始:
要在贊美感激中開始,說說每位成員的優點,在放松中提出要解決的問題,這里要注意,提出的解決方案或規則一定要所有人認可,對孩子來說,如果表達不太好就給TA兩個選擇,最后把會議解決的內容寫出來,讓大家一起簽字,跟孩子一起貼在某個地方。在這里要注意時間問題,最后控制在5-10分鐘內。
會后的歡樂時光
也可以是甜點時間,媽媽要提前準備好哦
不管是哪種育兒觀點,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無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