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昨天提到的第二堂微課便是簡書簽約作者彭小六的分享,關于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也是我一直思索的一個問題,于是當我看到這個課程題目之后便毫不猶豫的聽了起來。小六老師的這堂課不僅內容講得非常好,PPT也做得很精美,可圈可點。
如果說第一課是講理財,是用來改善物質生活的,那么本堂課則是講內在的,是用來建設和完善精神生活層面的。兩堂課程內容都具有一定的實操指導性。理財、知識管理領域是兩個非常實用的領域,是人們極其容易實踐,很難持之以恒但堅持下來一定會很有收獲的兩個領域。有關理財,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章不少,研究的人不少,踐行的人也不少,但堅持下來的人大概不多。我也將在今后的學習中有意識地向著這幾個方向而努力。聽課筆記將持續下去,閱讀筆記也將隨之而來,筆記將形成一個系列,希望自己能夠堅持下來,且行且思,用文字見證自己的改變。
二、方法論:建立看待事物的宏觀格局觀
當我們談“體系”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在談宏觀格局。
培養宏觀意識、建立宏觀格局能夠幫助我們很快搞清楚事情的邏輯結構和發展態勢。因此,在切入某個領域、某個話題的時候,我很認同首先從宏觀著眼,把握結構框架。
宏觀結構就像一個坐標系,我們在某時點所做的某件事就是坐標系上的點。當我們有了坐標系的框架概念之后,我們會很容易將不同坐標點歸入相應坐標象限中。我們手持的坐標系,既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結集我們的既有內容,又可以幫助我們安排未來還應當加大投入的現在還很薄弱的環節。
三、分類整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們說的構建知識體系是指構建體系框架,而知識內容的填充與整理則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我們可從“知識廣度”和“知識深度”兩個維度來作為知識體系坐標軸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一)知識廣度:知識分層
根據知識應用領域不同,我們可大致將知識分為三個層級:(1)專業基礎知識;(2)專業技能知識;(3)通用知識。
如果把知識比作食物,我認為“專業基礎知識”應該是我們的“主糧”,“專業技能知識”則是“配菜”,“通用知識”屬于我們的“休閑食品”。
(二)知識深度:知識分級
知識的分級,是根據自己的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進行劃分的。根據掌握程度的不同,我們可以劃分為四級:(1)知道自己知道的;(2)知道自己不知道;(3)不知道自己知道;(4)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小六老師分別稱之為“舒適區”、“探險區”、“寶藏區”、“盲區”。
就我們自身發展而言,“舒適區”的技能早已經掌握,“盲區”還是漆黑一片,不明方向,不明所以,因此這兩個區域不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區域。“寶藏區”的知識需要我們去發掘、整理,并不斷向“舒適區”移動?!疤诫U區”是我們關注的重心,對該區域知識需要我們不斷吸收、消化、分享、運用。
(三)知識管理:從知識輸入到知識輸出
知識管理是用以充實知識體系構架的。知識管理貫徹于知識輸入到輸出整個過程。田志剛在所著的《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本書對知識管理做了一個體系化的論述,目前雖然只讀了一部分,也覺受益匪淺。書中將知識管理分為“學習---保存---共享---利用---創新---學習”五個環節,形成一個閉環。
我們在進行知識管理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嘗試向他人“共享”,共享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再認知的過程,但是一個很少有人做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沒去共享是因為我們怯懦,我們害怕自己是在關公面前耍大刀,讓人笑話。小六老師在講課中的提供了一個不錯的“練習共享”的方法,不妨記錄在此:
當我們有所收獲而又不敢共享的時候,我們在最開始的練習是,自己對著語音軟件進行錄音講解,講解完畢再共享出去。這種方式在于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但可以收獲共享的心理認同。當我們內心強大一些的時候,我們應該就完全可以挺“聲”而出了。
而這種共享,也可以成為我們進行知識學習、保存之始,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和動力。比如,我們在開始看《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本書的時候,就規定自己在兩周之內用語音共享一篇關于知識管理的學習心得。然后再根據逆推法來計算每天的看書進度。
四、結語
明天早上將奔赴考場,而今天依然花了不少時間寫下這篇文章,沒有在工作之余擠出時間鞏固復習。不是因為對該考試已不抱希望,而是為了強化自己的執行力,不為退縮找理由;更是因為在第一課的筆記寫出之后,收獲到的關注和鼓勵。
當然,對于一個有些偏執的人來說,這個文章不發,心理總有一個疙瘩,哈哈。
我希望與大家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