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小姐
期待著一睹西藏壯麗景致的觀眾,失望了。懷揣著信仰情節去打雞血的觀眾,失望了。
拍美景極其隨意,講信仰不帶任何情緒。如果要說這部片子有什么特點,那就是平淡,平淡到無聊。直到結尾猝不及防的黑幕,樸樹的聲音響起, 觀眾一臉蒙圈:就這么結束了?
回家的路上翻影評,有說它販賣信仰,或者獵奇取寵。對于前者,我想說,岡仁波齊這四個字就是信仰。大部分為了信仰買單的觀眾在影院耐著性子坐滿了120分鐘,才發現對于藏民信仰,導演顯然沒有他們那么多的熱情,也沒有打算對其來源做任何探討。至于獵奇,318國道上隨便給一個長鏡頭就能完勝discovery,可導演之意也完全不在于此。在這兩個討好不費力的賣點上,這部影片輕描淡寫,不屑一顧。不僅不想討好觀眾,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時間,都在挑戰上帝的耐心。無怪乎那么多差評,來自于挑戰失敗被成功催眠的看客。
我清醒地看完了這部片子,在豆瓣上給了個四星,和銀河2一樣。我喜歡銀河的激情、炫麗,也喜歡岡仁波齊的平靜、素樸;我喜歡這兩者,都充滿了巨大的力量。
這部片子里讓我印象最深的情節,是拖拉機開出了村莊,突然有人跪下,伏地,叩首。于是一個接一個,前赴后繼,就這樣開始了磕長頭的朝圣之旅。如果是在看視頻,我一定得把這段拉回去重看。沒有一點儀式感?沒有一點渲染情緒?有沒有搞錯。。。等我將信將疑地反應過來,人家已經走出去好遠了。
平靜的開頭,以及同樣平靜的過程。一路絕美的景色都被帶過,更多的鏡頭給了細碎重復的生活細節——磕頭,休息,搭帳篷,吃飯,念經,睡覺,醒來,收帳篷,磕頭。。。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甚至年復一年。鞋子爛了,換一雙;衣服破了,縫兩針。走累了,喝口茶;頭疼了,吃顆藥。有人生時,沒有大喜;有人去時,沒有大悲。遇到了惡劣天氣就暫且停一停,花完了盤纏就去打工賺些錢。甚至當提供補給的拖拉機被過路車撞翻這樣的滅頂之災發生時,也被一句“那你走吧”平靜地結束;扔掉撞爛的車頭,男人們一言不發,拖起車身的殘骸繼續前行。走出一段,放下車,走回原點,把這段落下的磕頭一個不差地補回來。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走,雪從天上一片一片下”。沒有焦慮,沒有慌張,沒有惶恐,甚至沒有情緒,有的只是腳下的路——公路,山路,平路,坡路,甚至水路,泥路,一步一步走過去,一個頭一個頭磕過去。他們極具耐心,不急不躁;他們極易滿足,安之若素。“在雪花與我約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有同一個母親,但是命運卻不一樣。命好的那個做了喇嘛,命不好的我走向遠方。” 這不是自怨自艾的哀鳴,而是鏗鏘有力的號角,一遍一遍,在越來越高亢的歌聲中,他們拉著車,爬上了坡,翻過了山;冬去春來,歌聲再次響起,伴隨著休憩時歡快的舞蹈,他們已然走過了2000多公里。
平凡之中,自見偉大。平靜之下,力量洶涌。
我愿意相信,這就是這群藏族同胞真實的朝圣之旅。在我們看來無比艱苦的朝圣之旅,在他們眼里就是平凡生活的每一天。我也相信,他們在用對待生命中每一天的態度在對待朝圣,也在用對待朝圣的態度去活其他的每一天。
和他們不一樣,我們是生活在鋼筋水泥里的人。鱗次櫛比,燈紅酒綠之中,我們總會感受到自己的微小和平凡,于是間歇性地要從眼前的各種瑣碎中跳出來去尋找詩和遠方。我們經常懷疑人生,懷疑活著的意義,就連現在坐在銀幕前,也要懷疑這部片子講述的平凡生活怎能配得上我們心中的那個朝圣之旅。我們習慣性憤怒,習慣性焦慮,習慣性迷惘,我們有太多超過生活本身的欲望和期待,因此帶來解不開的困惑,和注定有落差的生活。
我們看似平庸的每一天,又何嘗不是磕長頭之旅呢。只是我們太關注結果,太著急要解脫。我們自詡君子,標榜智者、仁者、勇者,卻做不到不惑、不憂、不懼。和這群藏民不同,我們抒情,他們寫實;我們有速度,他們有耐力;我們滔滔不絕,他們默默行動;我們揣測別人,他們只做自己;我們規劃將來,他們過好當下,最終也達到了未來。
每個人都有過一心要飛得更高、跑得更快的“少年行”——“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那是人生中最華美的篇章。可最后發現,生命圓滿的狀態還是那朵辛夷花——“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作為一個凡人,我們要知曉自己的不完美,并學會與之和解共處。于丹老師說,我們小時候學過的“人不知而不慍”,其實還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知”通“智”,說的是當自己沒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時不對自己惱怒。不怨天,不尤人,也包括自己。不管起點高低,我們只管從自己的位置開始,走在路上,其他問題都交給時間。縱使行遠必自邇,千里之行終始于足下。
作為一個平凡人,我喜歡這部片子,它提醒我要感知平靜可以帶來的力量,感謝平凡可能造就的偉大。如果可以做到,在我們的旅程里,便沒有跨不過的坎,蹚不過的河,走不完的路,和轉不完的山。
后記:又陪老媽看了一遍,寫了這篇觀后感。回頭看第一篇,也想罵自己膚淺——正如下次看此篇時的感受。但我決定接受并保存,今后再寫,再看,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