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iation between Anti-Dementia Treatment Persistence and Daily Dosage of the First Prescriptio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Neuropsychiatric Practices in Germany
抗癡呆藥物的依從性與日劑量的關聯:一項來自德國的神經精神診療實踐的回顧性分析
中醫有句老話叫“效不更方”,對西醫也適用。效不更方,其實有兩層含義:對醫生來講,如果療效達到預期,那就維持現有治療方案不變;對患者而言,如果當前藥物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自然更能堅持用藥。雖然癡呆目前還無法治愈,但是藥物可以控制癥狀,改善生活質量。一旦明確診斷,藥便不能停。患者能否堅持用藥,即依從性的好壞,對療效影響很大。
這篇2017年3月29日剛剛發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雜志上的文章,想通過電子醫療信息數據庫的回顧分析,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不同藥物、不同日劑量與依從性是否有關聯。
從德國175家神經精神診療中心篩選2005年到2016年間、60歲以上新診斷AD、初次處方抗癡呆藥物的患者,總計15503例。其中4416例使用美金剛,2442例使用加蘭他敏,5669例使用多奈哌齊,642例使用口服卡巴拉汀,2334例卡巴拉汀透皮貼劑。以初次處方的日期為起點,追蹤之后12月的用藥記錄,分析不同藥物、不同劑量與依從性的關聯。
結果顯示加蘭他敏、多奈哌齊、卡巴拉汀的不同日劑量的依從性沒有顯著差異;但是有意思的是,20mg美金剛的依從性(94.5%)顯著優于10mg美金剛(76.9%)。而且20mg美金剛94.5%的持續用藥率在這項研究的所有藥物中也是最高的。作者認為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是20mg美金剛改善認知的效果比10mg更強。數據來自真實世界,更符合臨床實際情況。
看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藥物的療效不單與作用機制有關,還和劑量有關。好藥,如果劑量不足,一樣達不到應有的療效。醫生和患者常有一種觀念,好藥要留到最后用,否則到時無藥可用怎么辦?但試想一下,在藥物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階段不充分使用,而非要等到病入膏肓才用,此時的藥物又能發揮幾分作用呢?
正所謂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治病不就是防微杜漸的過程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文獻出處:J Alzheimers Dis. 2017 Mar 29. doi: 10.3233/JAD-170091.
2017.4.28 養心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