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來,我在簡書寫了100多萬字了,前后對比,雖然有時也看到自己文字上的一點點進步,但越寫越覺得自己渺小,人生最大的距離是知與行之間的差距。
我們這一代人出生于短缺經濟年代,又有幸親歷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代,見證了貧窮和奢侈。追求物質的富足是前半生的主題,似乎沒有事業,只有職業。對我來說,人生五十,剛剛起步,希望可以做一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我從大學開始喜歡看書,因為有條件可以看很多書,我看的很雜,古今中外,廣泛涉獵,到如今積累了不少筆記。同時,人生中也經歷了不少事情,自己覺得有些感悟和心得,內心有一些輸出的沖動。
恰逢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竟然也被讀書變現的蠱惑弄得心潮澎湃,走上了寫文的道路,雖然如今大夢已醒,仍要感謝時代的“誘惑”。
我們這一代人經受了各種西方思潮的猛烈沖刷,那時傳統文化的根基幾乎沒有,最多只有父輩言傳身教的一些樸素的認識,這些認識在面對困苦的現實和奢華的彼岸時,很容易就被淹沒了。所以,我們這一代人中否定傳統、否定現實的人其實比年輕人更多,也許跪族也更多、更虔誠。
我最初是從玄學走入傳統文化的,周易八卦、五行象數、三格取名等,那時因為年輕不可能對這些深奧的東西有深刻的理解,多少帶有一些迷信的傾向。不過,我由此慢慢地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同時,誦讀經典熱興起,那時我把南懷瑾先生的一套書基本上看完了(關于佛學的著作看了一些,沒能盡讀),我開始崇拜我們國家自己的傳統文化,于是大量地閱讀古代歷史和更多的傳統經典原著。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我越來越覺得,儒家的經典才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儒家精神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簡書日更以后,我更堅定了這種認識。很多事情就像冥冥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你,因為見聞駁雜,其實我對很多現實問題喜歡發表一些看法,但很容易就被鎖文了,所以,在規劃日更的時候,我把研讀《荀子》作為日更的主要內容,當把九萬余言的《荀子》讀完以后,不但完成了數百篇的更文,更重要的是對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不是只做一個文字匠。
感謝簡書組織的很多活動以及簡友間的相互交流和啟發,在完成了《荀子》的初步研讀以后,我開始學習《傳習錄》。我很慶幸自己又作出了一個正確的決定。
我現在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能把《荀子》和《傳習錄》這兩本書讀透,對儒家文化的精髓基本上可以把握得八九不離十了。荀子是戰國時期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而王陽明則把儒家的道統學說大大地簡化了,心學更多的是修身做人的方法論,它的血肉是孔孟圣學。
你要讀懂《傳習錄》,必須了解四書的主要內容和程朱理學的主要觀點。而這些都可以在學習《傳習錄》的過程中去充實,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這種交叉驗證、相互批評的學習,實際上是在逐個解除很多的矛盾與疑惑,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王陽明認為治學就是致良知,確為精辟之論。《傳習錄》300多條,就像300多道應用題,王陽明反反復復地教我們如何用致良知這把鑰匙去解答,當我逐漸對王陽明的致良知之說有了一點心得,便不自覺地反諸自身,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似乎感覺生活比以前多了一點從容。
當初我開始在簡書寫文的時候,是為了使自己的后半生的生活更加充實,實現心靈的自由,而入手處是讀書變現。為此相繼在頭條和百家都開設了賬號,但不久我就發覺,這條路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能是一個夢想,至少對我來說,他們都不適合我,功利性太強的讀書寫字,很容易就被平臺的資本屬性綁架了,而失去了自我。
再說,從古到今,真正靠寫文章養活自己的能有幾人?像魯迅這樣的大家雖然能以稿費養家糊口,但他寫的也都是心中的文字,他的筆端流淌出來的都是他的良知和心聲,而不是迎合報紙雜志需求的快餐時文。
生活在一個高度功利化的世俗社會,如何能夠盡量從容和淡定,做一個幸福的人,讀書寫字真的可以使我們富有,但千萬不可成為腐儒、酸儒、賤儒,財富自由也不能必然地通往心靈自由。
讀書寫字就是一場修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忘記不斷地去克服我們的虛榮心,對世俗保持一分警惕,時時反省。理想雖然非常遙遠,但一步一步朝著理想前進的過程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意義。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無論在世俗眼中,我們獲得的是成功還是失敗。
我甚至認為那個理想是不存在的,就像那萬能的主、廣大無邊的佛、理想國、桃花源等等都是假想一樣,信仰和現實本身就是兩個世界,現實就是為了信仰而奮斗,我們一直都在向善,這就夠了。
最近看了羅翔寫的《法治的細節》一書,這本書本身是一本拼湊之作,借助流量效應,將舊論文加讀書筆記整合在一起。但我讀完了,因為羅翔的使命感感動了我,我帶著批判的態度,通過閱讀實現與他的心靈溝通。
他說,卑微的起點會促使你開始一件事,但是讓你堅持下來的,一定是熱情和使命。很多說給學生聽的東西,最重要的傾聽對象是自己。
我在簡書寫文,當然是希望能引起更多有緣者的共鳴,但是更重要的是寫給我自己看。
最后我想說,在簡書,我沒法通過寫文來獲得等價的收益,我付出的時間、精力和成本遠遠大于那點鉆貝,但我從簡書獲得的精神財富是無價的。當然,簡書也是一個投資的平臺,但投資的不是文字,而是鉆貝,要想獲得投資收益,只有持鉆,而且要達到一定的規模。
圣人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值得我們細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