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情緒專注。
縱觀歷史,一個人專注力的高低直接預示了他日后取得成就的大小。蓋茨的父親在比爾·蓋茨與沃倫·巴菲特第一次相聚時,就給他們每人一張卡片,讓他們用一個詞,概括一下他們各自取得今天這個成就的原因。結果,兩個人背對背,一模一樣地寫著“專注”。
本書認為,“行動”就像軀體,“感受”就像靈魂。我們的注意力可以分為“集中在行動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兩部分。
分心走神,就是行動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因為失去了感受而變得無法形成反饋閉環。分心走神是我們所有人的天然屬性之一,原因與我們大腦的記憶機制有關。
因為感官受潛意識控制,而潛意識又一直存在,所以只要我們處于清醒狀態,分心走神的情況隨時都可以發生。這也是我們需要鍛煉元認知的緣由。
現實中,我們需要不斷地成長,而成長本身就是不斷地克服天性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用覺知力和自控力去約束天性,否則就會被潛意識所左右。
這就好比我們的軀殼里被安裝了一個混亂的靈魂裝置,這個靈魂總是“做A想B”,而缺少感受的行動,就像失去靈魂的軀殼。
是什么原因導致分心走神呢?
本書認為,分心走神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覺得當下太無聊,需要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覺得當下太痛苦,既然身體受困于現實,那就只好讓思想天馬行空。
比如我現在進行的跑步:剛開始跑的時候,我還會全身心地感受跑步這件事情,將注意力放在跑步上。但跑步對我來說太難受了,為了減輕當下的難受感,我會一邊跑一邊聽著音樂,似乎這樣做,難受感減輕了許多。跑了幾天后,自我感覺輕松了不少,于是在跑的過程中,我就開始分神,一會兒看看周邊的美景,一會兒想想跑完步后要吃點什么美食之類的,無時無刻不在走神。
本書認為,身心分離,對身體上的影響算是小事,真正嚴重的是它會對我們的情緒和能力產生持續的負面影響。
既然情緒專注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具備這種能力呢?本書認為只用一招就可以提升你的注意力。
既:收回感受,回歸當下。
比如,跑步時,把感受收回來,用心體會抬腿、擺臂、呼吸等等;吃飯時,把感受收回來,感受每一口飯菜的香甜,體會咀嚼飯菜色香味的整個過程。
只有這樣,慢慢練習收回感受,才能使你的注意力回到當下。
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你的煩惱愈加減少,精力愈加旺盛,情緒愈加平和,行動愈加柔軟,感知愈加靈敏,思考也愈加地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