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沒有想到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九戰區司令部舊址竟然位于岳麓山愛晚亭附近的一處毫不起眼的防空洞里。即使眼前赫然豎立著一塊石牌,自己也是閱讀了文字提示之后才明白了它的真正所在,自己的先入為主,總以為應該是一處堂皇敞亮的高大建筑,自己顯然太缺乏軍事常識了。1941年12月,日軍第三次進犯長沙。12月30日,第九戰區司令部長官薛岳將指揮部遷至岳麓山,設立臨時指揮所,現存防空洞是當時指揮所的一部分。
第九戰區系抗日戰爭中,適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的對日作戰戰區之一。1938年6月成立,司令長官部設在江西南昌。第一任司令長官為陳誠(1938年6月14日-),后為薛岳(1938年11月28日代理,1939年10月2日真除至1945年12月),作戰區域為湖北南部、湖南全省、江西等。
著名的長沙會戰的中方參戰隊伍即為第九戰區。
長沙會戰,主要指抗日戰爭期間,以湖南長沙為主的系列戰役的總稱。分別如下:
第一次長沙戰役(1939年9月-1939年10月),又稱“第一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1941年9月-1941年10月),又稱“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三次長沙戰役(1941年12月-1942年1月),又稱“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1944年6月),為長衡會戰(1944年5月-1944年8月)的第一階段。所以一般也有稱呼長沙會戰到第三次為止的。
第一次長沙戰役(又稱為“第一次長沙會戰”、“湘北會戰”,日本稱“湘贛會戰”),指1939年9月至10月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御戰役。
1939年4月,軍事委員會開始籌劃贛湘地區的作戰方針。委員長蔣介石和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延續1938年南岳軍事會議的戰略規劃,主張“游擊戰配合正規戰”,認為利用地形對日軍節節抵抗后,必要時可放棄長沙,將第九戰區總司令部遷至衡陽,誘使日軍深入,后集合優勢兵力,趁日軍消耗過大、立足未穩時在長沙附近地區殲敵。
然而戰事發生后,第九戰區與統帥部分歧嚴重。薛岳認同“后退決戰”的指導方針,在會戰前期也積極構筑防御工事并讓前線部隊抵抗后轉進到預定地區,但同時認為長沙必須堅守,因為長沙是“天爐”的底,不能被擊穿。
1939年9月29日,日軍前鋒抵達長沙外圍,蔣介石命陳誠與白崇禧到第九戰區勸薛岳遵守預定計劃放棄長沙、為長期抗戰保存戰力,薛岳仍不遵從命令。情急之下,陳誠一方面上報蔣介石,一方面準許第九戰區“因時因地制宜”,下令反攻。
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爆發后日軍在中國戰場的第一次大規模正面攻勢。日本為軍事打擊和逼降國民政府,集中10余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根據湖南的地勢,以湘北為防御重點,調動30多個師和3個挺進縱隊,共約24萬多人參加此次戰役。左倚洞庭湖,右憑幕阜山,以其間新墻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這四條河做為遲滯日軍的依據,徹底實施“化路為田,運糧上山”,將日軍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力消除。貫徹“后退決戰,爭取外圍”(即八字口袋戰法)總體方針,以且戰且退做法在四河與幕阜山間游移,攻擊然后后撤躲藏,將日軍拖入四河之中,最后再以長沙城中主力與外圍藏在山林中的部隊合圍深入四河中的日軍。至10月9日,中國軍隊第195師恢復到進占鹿角、新墻、楊林街之線,日軍陸續退回新墻河以北地區;10月14日,雙方恢復戰前態勢。戰爭交戰對手為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
第二次長沙戰役(又稱“第二次長沙會戰”),指1941年9月至10月,抗日戰爭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軍隊進行的防御戰役;本次會戰從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結束,歷時33天。第9戰區稱擊斃日軍4.8萬余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日軍雖一度攻占長沙,然僅2天便因原根據地防務空虛回撤,國軍趁勢收復失地,雙方恢復戰前狀態,日軍攻占長沙的計劃宣告破滅。戰爭交戰對手為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并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據統計,長沙會戰,中國軍隊陣亡、受傷和失蹤的將士達93944人,殲滅日軍共計11萬余人。
之所以不厭其煩多方查詢資料并原封不動復制以上文字,希望籍此讓廣大讀者尤其年輕一代的讀者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我們的國家曾經飽受欺凌,我們的前輩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存亡付出的巨大努力。僅舉1942年元旦為例,彼時日軍攻勢趨于猛烈,長沙形勢吃緊,薛岳身邊不少參謀人士均勸他將指揮所搬至后防安全地帶均被薛岳拒絕,薛岳堅持將指揮所設置在長沙城邊的岳麓山就近督戰,同時發布遺囑電報“如戰區司令長官殉職,則以副司令長官羅卓英代行其責”并嚴令第十軍“固守長沙,不得退縮”。擔任守城主力的第十軍預10師師長方先覺也給妻子準備好遺書,誓與長沙共存亡。凡此種種,舉不勝舉。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希望我們的讀者和我們的后人,牢記國恥,不忘國殤,奮發圖強,實業救國,強我中華。
參考書籍:長城出版社《長沙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