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刷到推文說,33歲211女生,每次考公筆試第一,但是面試都沒過,在出租屋餓死,震驚之余內心十分沉重,為女生的不幸遭遇,也感慨于底層要突破階級壁壘,實現“翻身”的困難重重。
認真讀完了房東的長文,觸目驚心的文字,女孩父親的一段話“她把書讀下了,是我們全家的希望,甚至是村里的希望,家里就指望她了......”這應該是她對考公如此執著的原因吧!其實不光是西北農村,在絕大多數父輩人眼中,只有考公才是正式工作,才是出路,受幾千年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影響,人們真正崇拜的不是公職崗位,而是公職崗位捆綁的某些特權。
網上不少人質疑考公、考編的公正性,尤其這幾天同時間段的推文河南汝州疾控“蘿卜崗”事件,41名考生事業編成功上岸卻被清退引起熱議,公務員、事業編考試是否存在以權謀私的暗箱操作,何以筆試第一,卻屢遭淘汰,我認為公平公正的同時,卻又體現出殘酷性。
中國最貧窮的地方——寧夏西海固,電視劇《山海情》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地方,放眼望去,全是一望無垠的荒涼黃土,千山萬壑,土地貧瘠,加上風沙侵襲,農作物難以生長。可以想象這名女生以怎樣驚人的毅力考取北京的名校,也曾被寄予厚望,大山里飛出的金鳳凰,那是她人生最高光的時刻,這種極度發達與落后的巨大差距想必對她的心靈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人的出生往往會伴隨著骨子里的根深蒂固,也許她沒有讀這么多的書,沒有看到這個世界的先進與文明,留在西海固找一個當地的男人成家,過著一輩子平凡但知足的生活,或許比她穿上“長衫”要更幸福一些。
同樣出生農村,有過兩次考編經歷的我,對于面試經歷仍然是心有余悸,我的兩次考試都是在實驗中學進行的,我的母校,第一次考試是我中考畢業十幾年重返母校,坐在教室里,時間拉回到中學時代,當被抽簽等待的過程總是煎熬的,卻不得不強作鎮定,進入一間小屋子,面試考官小組一般由7或9人組成,大概2-3道題,每道題讓你3分鐘即興發揮,周圍的空氣似乎凝固起來,這時能體會針落有聲是怎樣的情景,第一次考試我們的專業只有2個名額,前6名筆試入圍,我面試與筆試都不是前二,所以沒有太多可惜,當然也沒有作太多的準備,我們的專業其實公開招聘很少,工作了十幾年只報考了兩次,所幸第二次成功上岸,其實也得益于筆試分較高。
因為有著類似的經歷,所以能感同身受,農村偏遠山區的孩子身上有太多“先天不足”,大城市的孩子可以報各種培優班,甚至于可以模擬面試現場,家里有公務員身份的長輩可以指點迷津......有人說單純、內向、善良的人不適合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懂得同流會被排擠,但即使底層也與上層一樣到處是陰謀詭計,叢林法則,適者生存是殘酷而現實的。
我不會質疑高考、公務員、事業編的公平公正,反而應該慶幸當今社會的進步,制度在某些方面已經作出了努力與改進。“小鎮做題家”道出底層孩子只會埋頭苦讀,擅長應試,高考進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視野和社會資源;小豬妖故事“翻不過的浪浪山”講著一輩子這樣無趣,是不是應該出去闖蕩。但其實于底層而言,每前進一步無不是拼得頭破血流,教育資源的落后,能成為“小鎮做題家”都是百里挑一,讀書上得有很大的天賦,而要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樣無一不優秀本來就是強人所難。出身優越的人在面試時的自信從容、落落方方、侃侃而談,站在面試官的角度青睞這樣的考生無可厚非,高考、公考、事業編考試,讓你有機會去證明自己,雖然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但即使很小的機會也總有少數人能把握住,微弱之光也能點燃希望。
士農工商,各執一業,大學生應該脫掉“長衫”,人生的路不止是進入體制內一種,不應該被枷鎖束縛住,更不應該過于感嘆命運的不公,大城市的孩子有他的眼界與資源優勢。農村乃至小縣城的孩子生活相對艱苦,能適應各種生存環境,就像石頭下的小草,在沒有陽光、雨露、泥土的情形下,依然夾縫生長。也如苔一樣“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