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新聞周刊文化部主任楊時旸發表了一篇名為《科學家和演員是平等的,社會收入分配自然有市場去調節,有法制去監督》的文章為為易烊千璽站臺正名,懟網友質疑四字弟弟為什么免筆試,楊主任用“小鎮做題家”公開發文炮轟、嘲諷網友文章令人憤慨。
“小鎮做題家”——它指的是出身于十八線小城市或者縣城,因為善于做題而取得了不錯的高考成績,從而考入一個不錯的大學的學生。潛臺詞就是,這一類學生往往個人能力并不太出眾,交際能力也很普通,眼界缺乏,少有的過人之處就是高中時期做題的能力。
嘲諷小鎮做題家的人,源于優越感缺失。很多人嘲諷出身在小鄉鎮的,埋頭苦讀的人。在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不靠考試,他們一輩子也不會有機會走出祖輩的生活圈,永遠在底層。確實相對于條件優越,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來說,他們有很多不足,眼界缺乏,交際能力一般,沒有他們條件優越,沒有各種機會,所以相對于喊著金鑰匙的人來說,覺得生活在小鄉鎮的青年人古板、土。但是,如果沒有考試這條路,沒有寒窗苦讀,沒有憑自己努力考上大學,進入大公司、留學、考上公務員,考上教師,考上事業編等,他們也許過的更差。為什么要嘲諷這些條件不優越的人了?難道是怕比自己條件差的人,最后混的比自己還好,產生不平衡?眼界不高,只是沒有機會;交際能力一般是因為資源缺乏,交際能力是需要大量鈔票,人脈資源,沒有這些接觸不到這些圈子。優越者是他們父輩有這些資源,而生活中十八線小縣城的默默奮斗的青年人哪有這些資源?
何不食肉糜是對現實的漠視。就像某些專家提倡素質教育,抵制應試教育。在此,我想說如果沒有應試教育,寒門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雖然,現在寒門也更難出頭了,但是也還有機會。如果封死,那么就像九品中正制一樣,世代是啥一輩子都是啥。難道你指望農村孩子用鋼琴這些考試來選拔人才?素質教育有條件當然更好,可以全方面培養個人素養。但是,首要問題要搞清楚。首先是進入門檻,考上大學,考上公務員這些。就像一個飯都吃不飽的人,你和他說要學習音樂、禮儀這些高大上的事物。這不就是何不食肉糜?對次,我感受很深。你們嘲諷小鎮做題家,我是小鎮做題家都不是,我是農村出生的,而且我家里在農村都很差。如果不是憑借考試,我想我現在還在地里種莊稼、挖紅薯、栽包谷、打谷子。雖說現在我只是一個普通十八線小小事業編職員,可是比起我的父輩,至少我不用面朝黃土背朝了。比不上你們出生就是喊著金鑰匙的人,起碼我比父輩上了一個臺階。階級跨越往往要幾輩人,一輩人就跨越的都是些鳳毛麟角的人。
小鎮做題家不該被嘲諷,被漠視。正是和含著金鑰匙的、就算一輩子啥都不干可能過得更好的人相比,只有更加努力才會過的更好。有些人可能會反駁我,就算努力了,也過不上含著金鑰匙的人。但是,你想一想你如果不努力、擺爛只會過的更差。雖然努力了不一定過的更好,趕上含著金鑰匙的人,但是起碼也會比以前過的更好吧?就像家里是農村的,奮斗到縣里了;家里是縣里的,奮斗到市里了;家里是市里的,奮斗到省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