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解碼財商講解關于共享單車的節目——《一元錢的生意》。節目從現有共享單車的起源、單車特點、單車限制、競爭優勢和關注度等方面解讀了共享單車,加深認識了這個完全由國內自主創新的商業模式。
在準備上面的思維導圖時,我僅在小米應用商店就找到13個共享單車的APP,在目前的一線城市,自然最多的是摩拜和OFO,而其他11家鮮有聽說,估計使用的用戶更少。
摩拜和OFO在一線城市占絕對優勢,準備發展一些二線城市的情況下,其他的共享單車憑什么會進入到這個市場?市場足夠大嗎?摩拜和OFO商業模式不成熟嗎?他們的產品體驗及模式能超越摩拜和OFO?還是為了政府補貼?
仔細想后,除了摩拜和OFO因為自身的擴張速度存在市場空間外,實在想不到還有什么理由來做這件事。但就現在摩拜和OFO的融資規模和運營模式,只要他們進入與其它共享單車競爭,這些后入者的盈利模式如果不能比摩拜和OFO好并且賺到錢,在融資又困難的情況下,那么他們要么等死,要么等兼并,兼并時還沒什么優勢跟別人談。
雖然共享單車沒有像朱嘯虎說的那樣在90天內結束戰斗,但也并不見得那些第3名、第4名以及后入者有機會,就像前面共享汽車那樣,一定時間后,只有滴滴和優步兩家獨大,最終合并。或許共享單車也是這樣的結局。所以對這些共享單車的后入者來說,實在是一筆虧損的買賣。
在這個節目中還提到摩拜的創始人朱曉峰做了大量與政府溝通的工作。在今天法律法規還不太完善的國內,很多互聯網初創企業都需要了解政策和與政府保持良好關系,像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等行業,否則一旦觸及政府紅線,必死無疑。我突然想到,在政府關系這塊是不是也可以出現創業公司呢?
隨著互聯網更加深入地進入傳統行業,這些方面的咨詢和業務應該會越來越多,有必要每個創業公司都有跟政府打交道的公關部門嗎?由專門跟政府打交道的公司處理不更方便嗎,這樣不是既可以給政府減員,還可以減輕創業公司負擔嗎?但2000年左右創業的公司,如BAT,三大門戶網站等,他們也需要跟政府保持溝通和良好關系,但在政府公關這塊都是自有的;外企也是;近年來還常聽很多政府高官到企業任職......難道他們都沒有想過在政府關系這塊創業嗎?還是......水太深...不敢想。
共享單車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