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死亡詩社》
導演:彼得·威爾
上映:1989年
簡介:本片講述了在五六十年代一所傳統(tǒng)而壓抑的貴族學校中,一位思想獨立的老師和一群學生共同體認生命的故事。
這是一部給學生看的電影,給一切正在學習些什么并想要自由思考的人;
這是一部給教育者的電影,適合所有的父母、老師、學校和一切以師者自居的人;
這是一部給青年看的電影,給所有懷抱浪漫理想的不拘年齡的年輕人;
這是一部給管理者的電影,給那些以實現(xiàn)人的價值為首要福祉也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者。
這部電影,也適合給想要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詩意的每一個人。
01
基丁老師
這是一部個人主義的電影。影片對個人主義和獨立精神的肯定,是通過基丁老師這個人物形象來完成的。
第一節(jié)課,他邊吹口哨邊溜達進教室。這簡直讓大家摸不著頭腦。
關于好老師的形象,我們有一套幾乎是公認的判斷方式。比如,老師通常是邁著怎樣的步子踏上講臺。現(xiàn)代的培訓行業(yè)甚至有一系列標準化的課程,來規(guī)范培訓師的儀表儀態(tài)、語音語調(diào)和教學方法。多少人都趨之若鶩,不惜花大價錢去學習幾天,讓自己短期內(nèi)便脫胎換骨成為一名合格的培訓師。
這些課程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人們忘記了教育者的功能是如何實現(xiàn)的,既不是由于他們響亮的稱號,也不是由于他們耀眼的形象,也不是由于他們動人的語言,而是經(jīng)由他們本人的人格來實現(xiàn)。
這節(jié)課,他邀請學生來到學校的陳列室。那里陳列著幾十年前的學生黑白老照片。他想要大家去感受那些早已逝去了的年輕生命。假如他們能開口說話,會給這些小鮮肉們的剛剛展開的生活以怎樣的忠告呢?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aflying.And this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will bedying. ”“及時采拮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日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
Carpe Diem!——抓緊時間!
為什么要抓緊時間?因為,“當年的年輕人已變成了花下之塵。但如果仔細聽,你們還能聽見他們給你們留下的忠告。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基丁說。
正是意識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或遲或早的必然,因此人們才會發(fā)出“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這樣的感嘆。
第二節(jié)課是詩歌鑒賞,基丁老師要求學生們撕掉教科書的前言內(nèi)容。因為其中教導了一種僵化的鑒賞詩歌的方式,這種方式使欣賞詩歌成了少數(shù)有相應知識與技巧的人們獨享的特權。
這一撕書行為雖然說不上是大逆不道,但卻傳達出了鮮明的不盲信權威的立場。基丁甚至把這看成是一場戰(zhàn)斗的一部分——傳統(tǒng)與權威想要強占并統(tǒng)治人們的思想疆域,如果沒有人為學生指出那些糟粕,它們就會一同被植入他們的大腦。
有一天,基丁突然跳上了講桌:“我站到講臺上,是想提醒我自己,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瞧,從這上方看世界,完全不同。……同學們,你們必須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因為你越遲開始尋找自我,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梭羅說:‘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沖出來。”接著,他邀請學生們也都站上講桌去體驗這種新的感受。
基丁老師甚至帶著學生在院子里練習走路。首先請三個學生做示范。有趣的是,起初三個人很隨意地走,各有各的特點,不自覺地他們的步調(diào)開始一致起來,很快便像是軍隊一般整齊劃一。他說,這是“為了說明順從的問題。說明堅持與眾不同的信仰的困難。”每個人在生活中也都面臨這樣的問題:選擇一條什么樣的路,并找到自己的步伐和步調(diào)。
一位同樣持保守態(tài)度的老師喬治在課間用餐時警告基丁老師:“你鼓勵他們成為藝術家是很冒險的。等他們意識到他們不是倫勃朗、莎士比亞或者莫扎特,他們會因此恨你的。”然而基丁告訴他,我們不是為了把學生們都培養(yǎng)成藝術家,而是使他們成為自由思想者。
然而,基丁的個人主義并不激進,相反,是一種柔韌的堅持。當紐旺達由于私自以死亡詩人之名在校刊發(fā)表文章并險遭開除時,他慈愛地對這些年輕人說:“有時候要大膽,有時候要小心。被學校開除不是勇敢,是愚蠢。因為你會失去很多大好的機會。”
對于一個崇尚獨立精神的個體來說,這所學校并不是一個理想的施展抱負的地方。況且,基丁老師畢業(yè)于這所學校,想必他青年時代在這里也曾感到壓抑和彷徨。然而,基丁老師是自愿返回這所學校教書的。他的獨立精神,是因為真的愛學生而產(chǎn)生了一種逆流而上的勇氣。
02
死亡詩社
剛開始學,幾個年輕人們在宿舍里,大聲宣告他們與校方不同的四大支柱:嘲弄、恐怖、頹廢、排泄。
死亡詩社是什么?
這是一個松散的、秘密的學生組織。在這些年輕男孩身體里涌動著不羈與浪漫主義的熱情。他們在山洞里讀詩寫詩,并不是因為它好玩,而是為了去感受作為人類的存在與生活的意義。
夜里,從遠方傳來狼的嚎叫,大樹的枝葉在風中搖曳。他們黢黑的身影在月色下像極了一個個精靈。躲過學校督察們的手電筒,他們穿越樹林、跑向山洞,進入一個他們好奇、向往卻又一無所知的精神世界。
當他們終于達到山洞,借著手電的亮光,宣布死亡詩社的恢復。那情形就像是亡靈復生。
他們齊聲念誦死亡詩社的箴言,像是在進行一種神圣的儀式:
“我步入?yún)擦郑驗槲蚁M钣幸饬x。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的生命終結(jié),發(fā)現(xiàn)自己從沒有活過。”
有時,他們把一首頗有年代感的詩歌念唱成極具現(xiàn)代感的rap,身子則不由自主地像原始部落的人們和著吧嗒吧嗒的韻律跳起了集體舞。有時,他們在山洞里抽煙喝酒,甚至邀請校外的女生來聽他們讀歌。有時,他們在那里討論最近正在做什么以及未來想要做什么。
年輕氣盛的死亡詩人們總有一種沖動,想要使隱藏在山洞中的激情與想法得見天日。于是有一天,紐旺達私自在校報上發(fā)表了一篇呼吁學校招收女生的文章。他還在學校大會上大膽地戲謔校董:“是上帝來電話,認為學校該有女生。”
03
尼爾與父親
父親送尼爾來到這所全美最好的預備學校,希望他將來能進入最好的大學并從事上最受人尊敬的職業(yè)。
然而,他從沒有問過尼爾的想法,甚至從來沒有想要聽一聽。
他與校領導談話,認為尼爾參與的課外活動太多,因此不能繼續(xù)參與校史年鑒。盡管兒子當時已是助理編輯。
尼爾每一個聲音微弱的不同意見都會被父親視為“頂撞”。
父親也盼著尼爾盡快長大成人。他說:“等你自立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那之前,你得聽我的。”
作為父親,你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自由,你憑什么認為他等到自立的時候,突然就自動學會了怎么選擇呢?難道孩子是一個沒有情感的機器人,從哈弗大學榮耀畢業(yè)后,從找到一份體面工作的那一天,這種物理上的改變就意味著他在心理上已經(jīng)做好了自己掌舵人生的準備嗎?
青春期自我意識膨脹的尼爾,越來越不能再繼續(xù)壓制自己、服從父親了。他對莎士比亞的戲劇有一種莫名的熱愛。他的熱情和天賦使他得到了在《仲夏夜之夢》中扮演主角的機會。他激動地對宿舍的同學說:“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我到底想做什么。也是第一次。我決心要做成。不管我爸同意不同意。”為了平衡父親的期待與個人的追求,他在學業(yè)上盡了最大的努力,考試成績門門是A。
但在尼爾主演的戲劇首演的前一晚,父親還是跑到學校,強硬要求尼爾退出劇團,更不能參加第二天的演出。理由是:“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把你弄到這兒來。你不能讓我失望。”
作為父親,你便擁有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凌駕于孩子之上的權利嗎?孩子從沒要求你生下他或?qū)λ撠煟闵诉@個孩子,你付出的難道不是一個父親的責任所在嗎?你能說你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責任是一種個人的犧牲嗎?你不僅不應該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你更沒有理由讓孩子為你帶來幸福,如果你感到失望,你也沒有理由讓孩子來對你的失望負責。
演出當晚,尼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鮮花與掌聲中,他卻像一個罪犯被他的警察父親強行帶走。
當晚,父親不由分說告訴他不用再回學校了,接下來將安排他去軍隊,十年以后做一名醫(yī)生。父母睡下后,尼爾吞槍自盡。
尼爾死后,父親甚至無法面對自己的過失。他找到校方,要求懲罰煽動兒子思想的老師。
有時父母與青春期子女的關系有很強的張力。當子女不服從時,父母可以動用這種自然權利制裁子女。而服從的內(nèi)容,則由父母單方面說了算。父母之愛有時像一道無形的鐐銬,重重地套在子女的腳上,或是像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掉了孩子夢想的翅膀,將孩子囚禁在父母為他們造好的溫室里。
基丁老師也曾鼓勵尼爾繼續(xù)與父親談判。只是他沒有想到,父子之間的關系可以如此不平等,以至于僅憑尼爾的年輕稚嫩實在無法和父母開啟一段相對平等的對話。
尼爾的死以及后續(xù)學校各方對這起死亡事件的反應,為這部影片帶來了一層悲劇的色彩。
寫到這里,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影片中的那句話: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也將永遠如此。”
04
校董會
這是全美最優(yōu)秀的預備學校之一。學校的四大信條是:傳統(tǒng)、榮譽、紀律、優(yōu)秀。
校董會象征著保守、懼怕與厭惡改變。他們認為,要求學生恪守傳統(tǒng)與紀律、送他們上大學,其余的都不重要。
校董會是社會中所有具有權威的各種力量的一個縮影。
本應教書育人的學校,在時代的變遷中,無法適應時代和人性的需要,成為了捍衛(wèi)落后傳統(tǒng)的堡壘。本應奉為楷模的校領導,在尼爾死后,沒有面對錯誤與自我反省的勇氣,而是選擇了逐個迫使學生揭發(fā)基丁老師并以開除基丁老師來為尼爾的死劃上句號。
校董會和尼爾式的父母們,還將繼續(xù)互為幫兇,一起扼殺這些年輕人的生命火焰和光芒。
然而,讓人欣慰的是,基丁老師已經(jīng)在不少學生們心目中埋下了自由思想的種子。
當基丁老師準備離開時,一半學生用無言的行動——站上課桌(徒留校董站在教室里干瞪眼),來表達他們對基丁老師深深的感激、對不起與懷念。
結(jié)語
為了和平的生活,多少士兵戰(zhàn)死沙場;為了宗教信仰自由,多少信徒被綁在火刑柱燒死;為了種族與性別平等,多少人曾受盡歧視、多少人一遍遍奔走呼吁推動改變。每一種自由與平等都不乏流血與犧牲。自由總是伴隨著代價。當今的每一點一滴平等與權利都是前人用無法估量的代價而換來的。我們至少可以善用這份自由。或許,我們也可以像死亡詩人們那樣,觀影完畢,亦開始思考如何去創(chuàng)作一首自己的生命之詩。
“盡管我們不再有昔日的偉力,可以震天撼地。我們?nèi)杂兄瑯拥挠⑿鄣男摹!保ǘ∧嵘?/p>
(感謝您對我文章的喜愛,文章為原創(chuàng),如需轉(zhuǎn)載請與本人聯(lián)系授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