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審稿時看到了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個作者在一本叫《正見:佛陀的證悟》里面分享了這樣一句話:“回望過去,那些曾經的經歷與情緒,會覺得十分虛幻,因為它是無明的。”
看到這句話時正是心情很低落的時候,莫名的就覺得有一種深深地力量感,非常治愈。但對“無明”兩個字還是有些不太理解,于是迅速百度了一下。
百度的解釋是: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詞義解釋為:不能見到世間實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們執取和貪嗔的根源。
我簡單地把它理解為虛無,一種自己的意識無所察覺的,執著于自我(也就是所說的我執)的東西。
在博大精深的佛學面前,我的理解是如此淺薄,大概只有自己才能理解那些詞不達意的地方。
過去的那些經歷和情緒已然成為過去,過去了的事情都是不爭的事實,悲傷也好,歡喜也罷,都只存在于過去,皆由自我的執念所產生。
特別是一些負面的情緒,總是會在無知無覺中就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大道至簡,大道共通。世界上很多道理,很多理論大約都有相通之處。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又不自覺地想起了前些時候看的心理學書籍《我的身體里曾經90%都是心事》里講的“自我”。
我覺得這是波恩斯坦結合自身經歷寫的一本有關海倫·舒曼所著的《奇跡課程》的讀書筆記。
自我是相對于真我存在的。我的理解是自我就是一種小我,一切不真實的,它指引著內心向外抓取一切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這一觀點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里也有生動論述。
自我致力于讓我們深深地陷入恐懼里而看不到愛,并離愛越來越遠,這樣,它就成功了。自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確保我們不會改變對于恐懼的看法,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將內在的東西外化的存在形式罷了。
自我不斷地會將我們過去失敗的痛苦的悲傷的經歷無限放大,并不斷地暗示我們對未來進行預測,然后還要試圖操控這種預測出來的結果。讓我們一再回到過去的那些失敗痛苦悲傷中,并將這些感覺投射到我們現在和將來的生活中。所以,自我就是這樣工作的,放大過去,預測未來,影響現在,而且所影響的現在都是基于已經不復返的過去和不曾來的未來,然這兩者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太多太多的事情都是這樣的。我們從過去的那些經歷和情緒中一再咀嚼出一個習慣,在后來的生活中將這樣的習慣模式一再應用,并不斷暗示自己,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就是這樣的做事方式,我很難改變我自己,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習慣一直在伴隨我們左右。
比如人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被蛇咬的那種可怕經歷會在現在和未來的生活里被不斷強化,不斷放大,就是因為當時的那種痛苦給了自己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一旦遇到相似的生活場景,腦子里會自動彈出曾經經受的恐懼,基于過去而讓自己做出對現狀的反應,并不斷的去想未來隨時都有可能再次經歷被蛇咬的事。
再比如,一些人患有“過敏性恐懼”。有的人恐高,有的人怕水,有的人怕針。
在廣播里聽一個心理醫生說自己曾經恐高的經歷,嚴重到連過街天橋都不敢過,源于曾經從二樓掉下去過,不過后來治愈了。
還有一個聽眾訴說她在很小的時候被親戚家的雞啄了,從那以后,看著長毛的飛禽類的動物就怕的要命,甚至是當一只麻雀飛到她腳邊時,她都會下意識地往后躲,判斷這只麻雀會不會對自己有攻擊行為。
還記得那個橫渡長江和漢江的女人嗎?名字我忘了,曾有一段時間她很火,年齡已經很大了卻因游泳保持著少女般的顏值和曼妙的身材。我要說的不是這些,我想表達的是她也曾患有“過敏性恐懼”癥,她因小時候掉過水里,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都非常怕水,再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突然愛上了游泳,并一發不可收拾。
這三個故事都揭示出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誰都會將過去所經歷的恐懼投射到現在甚或將來,這種恐懼會被無限放大。恐高的原本只是對當時的那個場景害怕,后來放大到所有的高處都不敢去,怕水的也原本只是怕一個小水灘,后來擴展為所有深一點的水都怕,怕雞的原本只是怕雞,后來延伸到所有長毛的飛禽類都怕。
可見,自我對過去的執念有多深,多久,就會影響現在和未來有多深,多久。因為當我們面對一件事情時,誰都不可能同時聽從兩種思想的安排。聽從自我的話,按照它的指引行事,那么毫無疑問,你將會看到自己的渺小脆弱和恐懼,你會經受抑郁,無價值異樣和不真實的感覺,自我的唯一目的是說服我們自己去相信愛是不真實的。這里所說的愛指的是“一種平和喜悅的感覺”。
那怎么才能擊退自我對我們思想的攻擊呢?
我們首先要明白:感知只是一種選擇而非事實。不管發生了什么,我們對發生的這件事所擁有的感知和想法才是影響我們情緒的真正根源,所以此時我們的選擇就變得尤為重要,其實不過是一念之差。就像上面的故事里,其中兩個人不都治愈了嗎,特別是怕水的那個女人,她不但擺脫了那些恐懼的折磨,還從中受益匪淺,收獲了健康的身體和心靈。
其次,我們還要明白一點:正是我們的內心賦予了自我強大的能量。自我之所以會在我們的生活里橫行霸道,皆是我們親手交給了它這樣的權利。所以,當我們的經歷和情緒痛苦時,我們從別人那兒是得不到救贖的,即使別人幫助了我們,我們終究得回到自己的內心,看看它是不是又從過去的那些不好的經歷中汲取了“營養”來破壞現實的生活。一定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始終被內心深處那些痛苦攫住的話,未來就會少了美好,甚至連快樂都不復那么純粹了。所以,有痛苦時,要不斷反觀自己的內心,這是我們唯一的解決渠道。
最后,反觀了內心后,認識到自己的那些思想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內心深處,學著向這些痛苦臣服,然后去做另自己快樂的事。建立起寬恕的信仰體系,對過去那些痛苦的經歷以及在現在生活中的影響加以寬恕,并試著遠離,用哪怕一點點的光明去照亮那些廣袤的黑暗,照得次數多了,黑暗也會消退的少了。
所以,你是怎么陷入痛苦的,還要自己怎么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