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日 星期三 天氣晴
11月1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62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高效學習”。
許多讀者在后臺留言中抱怨:“自己離開學校以后,學習能力就下降很多。過去學語言或是軟件技能感覺很輕松,但是現在變得很吃力。也許真的是因為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段’了吧。”
人們往往有類似的想法,認為只有孩子才適合學習,成年之后,人們就逐漸喪失了學習能力。但研究教育的專家Ulrich Boser指出,這是一種誤解,成年人依然可以高效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之所以成年人會覺得學習變得力不從心,是因為沒有掌握合適的方法。在學習生涯中,人們普遍對學習“學習的方法”不感興趣,并使用非常低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反復閱讀材料。而成年之后,人們不得不將許多時間分配給學習以外的事,導致覺得花費很多日子還是學不會一項技能。
為了幫助大家更快速、有效地學習。今天,我們為大家導讀Boser在新書《學得更好(Learn Better)》。澄清一些關于學習的迷思、了解高效學習的步驟,并且介紹一些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一個過程
1. 學習≠記憶
學習是指我們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價值觀或是偏好的過程。通過學習,我們能夠轉變對事物的認識,加深對它的理解;或是改善我們對這個事物的行為和反應,比如,通過了解火是危險的,我們學會回避它。
許多人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學習就是死記硬背。但實際上,記憶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習不僅僅包含記憶,它包含了一整套系統化地理解事物的過程,比如理清事物的內在結構、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影響因素等等。
有些人會產生“學習=記憶”的誤解,是因為人們會細節化地看待一些知識,認為學習就是記住一個一個分散的知識點。他們可能在拿到學習材料后,會立刻開始翻看材料,試圖記住每個細節;或是盲目地拿著熒光筆劃“重點”,但實際上只是機械性地、隨機地劃一些句子,而不清楚到底什么內容才需要重點學習。
而實際上,知識點之間存在關聯,學習的過程包括發現和構建這些關聯。因此比起盲目地記憶和查看細節,一種更好的做法是,在拿到學習材料時先弄清楚所學內容的脈絡,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錄、章節標題、小結等等,幫助我們更有重點、更條理化地學習。
2. 高效學習包含四個步驟
Boser認為,如果人們要高效地學習,應當在學習過程中遵循一系列步驟:a. 尋找動機、b. 設立目標、c. 反復練習與自我檢查以及d. 形成關聯。
a. 尋找動機
在開始學習之前,我們需要找到自己學習的動機,問自己:“我們為什么要學這個?”學習的動機可以是功利的,比如“為了考證漲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個人興趣”。 具體是哪種動機不重要,關鍵是,在學習一個事物之前,如果人們能意識到學習會給自己帶來的價值,他們就更有動力去學習它。研究也證實,如果人們越是能意識到自己所學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關,他們會學得更認真。
b. 設立目標
在確定了學習能給我們帶來價值后,我們下一步是將原本長遠、模糊的學習目的(動機),拆解成更實操的目標。這些目標最好是具體的、可測量的。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給自己定下的學習目的是“托福高分”,那么,一個可測量、可操作的目標是“每周完成X篇閱讀、Y篇聽力,寫Z篇作文”;而不是一句籠統的“我要改善聽力和寫作”。
c. 反復練習與自我檢查
在這個階段,我們通過反復練習來一步步達到學習目標。Boser指出,在練習的過程中,自我檢查非常重要。因為人們有時對自己學習成果過于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充分掌握了新學的知識,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有所疏漏。這時,通過自我檢查,我們可以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在檢查的過程中,我們也再次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記憶。自我檢查的方法包括:“給自己出自測題”、“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學到的概念”等等。
d. 形成關聯
Boser認為,只是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將它們納入人們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和以前學習的內容形成關聯。比如,當你學會了“癡迷型”的概念后,你需要把它們和你所知道的親密關系、原生家庭等等的信息聯系起來,才能更清楚:“你為什么成為“癡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樣影響了你的親密關系”。不然,僅僅知道“我是癡迷型”這個概念,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識體系后,人們也能更長久地記住新學的知識。因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識和其他知識的關聯,即使你忘記了它,你也可以通過想起其他知識,進一步推導、或是沿著線索想起學來的新知識。
哪些人學得更好?
1. 用積極眼光看待自己的人會學得更好
如果我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我們能學得更好。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學得更好,那么這個人會在學習過程中更投入,也就更有可能獲得良好的學習結果。此外,如果我們能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學習,對學習結果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那么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也會更傾向于堅持下去,更不容易放棄。
2. 不含偏見、思維開放的人能學習更多的事物
在學習過程中,情緒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學習效率。比如研究發現,人們對一個事物的喜好,會影響到人們學習與事物相關的內容。舉個例子,如果你討厭一個國家,在學習這個國家的語言時,你會更容易忘記這門語言,也就更難學會它。這可能是因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它時常會讓你產生負面聯想(想起自己不喜歡的國家),最后為了回避這種不適感,你可能有意無意地回避去記起這門語言。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更開放,更少地抱有對事物的偏見,能普遍用接受的態度面對各種事物的話,Ta在學習過程中會更少受到個人好惡的妨礙。
3. 接受“自己會犯錯”的人,能更好地學習
面對錯誤的心態,會影響到我們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之前提到,學習中的自我檢查是很重要的,它能幫助我們及時地查漏補缺、調整學習方法。而一些人覺得很難進行自我檢查,這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么做的好處,而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去面對“我會犯錯”的事實,于是選擇了拖延面對。而如果一個人不敢去面對自己的錯誤,Ta往往也失去了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很可能會反復地犯錯。
4. 睡得足夠的人能學得更好
研究發現,睡眠充足的人,學習的效果會更好。這可能是因為充足的睡眠能讓人更有精力、更專注于學習。另一方面,心理學家發現,在睡眠過程中,人的大腦并沒有休息:許多記憶會在海馬區和大腦皮層之間傳輸——海馬區中存儲著我們的短期記憶,也就是我們新接觸的信息;而大腦皮層則記錄著我們的長期記憶,也就是我們過去形成的、長期保留的知識體系——而通過睡眠,大腦會將新學來的知識和舊有的知識進行關聯,將新學來的信息整合進知識體系中。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醒來后,會覺得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變得更深入了。
5. 具備元認知能力的人能學得更好
在書中,Boser強調了“元認知”能力的作用。元認知指的是“對思考的思考”,具備元認知能力的人,能夠不斷地在思考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從而不斷地獲得更好的思考方式。而好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們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新知識。
元認知分為兩種:規劃型元認知和自我監督型元認知。規劃型元認知指的是對“思考新知識的方法”的規劃與思考。比如在學習一個新概念之前,我們先問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是不是需要去了解背景知識?”、“除了看書之外,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它?”這樣避免在之后的學習中,因為前期了解不夠或是因為方法不當,而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去學習。
而自我監督型元認知指的是對“已經獲得的知識”的思考方式的檢驗。比如在學會一個概念后,反思一下:“我當時是怎么得出結論的?”、“如果換個角度或者換個前提來思考,我的結論還成不成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檢驗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錯誤或遺漏,進一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
元認知能力也是可以習得的。Boser建議人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嘗試使用兩種元認知,培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他指出:越是一個領域的新手,越是需要使用元認知;因為越早地學會高效的思維方式,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
除了培養元能力之外,還有許多途徑能夠幫助人們提高學習效率。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些書中羅列的學習方法。
哪些方法能讓我們學得更好?
Boser指出,許多高效的學習方法本身并不復雜,但如果你想要真的提升學習成果,你需要堅持使用它們、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
1. 找到所學內容對我們的價值
之前我們提到,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所學的內容,能給自己的生活、工作帶來好處,我們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它們。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打算學一種統計軟件,我們可以問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會需要用到統計軟件?”越是能詳細地描述出我們應用學習成果的場景,我們越是能認可學習的價值。
2. 善于利用同伴壓力
善于利用同伴壓力也能督促我們好好學習。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告訴朋友們,他們會在之后更努力地學習,也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在他人面前,人們會希望表現出自己有信守諾言的能力和品質。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過一門考試,卻擔心自己懶惰的話,你可以將“我要通過xx考試”發布到微信朋友圈,讓朋友們都看見。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門課上取得好分數,你可以讓朋友和自己選同一門課。研究發現,跟好友選同一門課有助于提升成績。這也許是因為,人們不希望好友認為自己“無能”,于是會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現良好。
3. 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
認知心理學家Art Graesser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人們能多問自己“為什么(why)”與“怎么樣(how)”,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會有更深入、精確的理解。比如,當你讀到“低自尊影響我們的親密關系”時,你可以問問自己“低自尊怎么影響我和他人交往”,經過思考后,你會給出一些解答。比起僅僅一句“影響親密關系”的陳述,這些解答的內容顯得更加豐富。
此外,你還可以試著“自我測試(self-quizzing)”。比如在學習了某種概念后,過一段時間,問問自己“我真的理解了這個概念嗎?”接著,讓自己試著把概念重新闡釋一遍,重新對照一下書上的概念與例子,檢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
4. 試著給他人解釋你學到的內容
在學習了新知識后,你可以找一個過去對它們一無所知的朋友,試著向Ta解釋你所學的內容。心理學家發現,通過教導他人,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過去所學的知識。這是因為,在教導他人時,我們相當于自己理解和篩選出重要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語言重新闡釋了它們。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向別人講清楚所學的內容,說明你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5. 不斷將新學到的內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新學信息和原有知識的關聯
對于新學到的信息,只是單純的記住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把它和我們過去學到的內容聯系起來,納入到我們原有的只是體系中。只有這樣,知識才能變成我們能應用的“庫存”。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識,必須尋找到新學的內容與過去知識之間的關聯。你可以通過聯想,或者分析新內容和舊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把它們組織起來,從而真正讓新學到的外來的內容也變成屬于你自己的東西。
今日電影推薦:《風雨哈佛路》2003年美國上映 豆瓣評分8.1
11月1日讀書心得
《萬卡》or《凡卡》
《凡卡》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寫于1886年。
文章按寫信的過程記敘。開始敘述圣誕節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計們到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通過寫信向慈祥的爺爺傾訴自己在鞋鋪當學徒遭受的令人難以忍受的悲慘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生活,并回憶了與爺爺在一起生活情景。這篇小說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俄國,圣誕節的前夜,小凡卡趁著老板夫婦和師傅們外出禱告的時候偷偷給爺爺寫信。故事中的凡卡沒有父母,唯一的親人便是年邁的爺爺。由于生活的貧困小凡卡被爺爺送到城里的一個鞋匠家里當學徒。小凡卡在鞋匠家扮演著很多角色,他要干很多的話,各種類型的活;晚上幫著老板看孩子,白天幫老板家打雜,時不時地還要被伙計們呼來喊去。總之凡卡在這里受盡了折磨,折磨到凡卡寫信請求爺爺將他帶走,脫離苦海。
凡卡在信中講述了自己所遭受的種種虐待,不時提起鄉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心吊膽地將信寫完,凡卡帶著美好的心情進入夢鄉。但遺憾的是,凡卡在最后沒有寫清楚收件人的地址,爺爺根本不可能收到信。而他自己還不知道這一點,心中只有美好的憧憬,在睡夢中還看到了爺爺和廚娘。
創作時代背景:
《凡卡》是契訶夫于1886年寫的。當時沙皇統治的社會十分黑暗,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幸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里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
作品賞析:
世界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通過一個9歲童工向爺爺傾訴自己在鞋匠那兒做學徒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君主制度下俄國勞動人民生活的凄涼。選擇這一角度,來表達一個社會主題,這本身就構建了這篇名著的一個大藝術、大技巧。然而,讀者往往被凡卡的純真和悲情所感染,以至于難以顧及這篇文章的寫作藝術。但是,只要靜下心來,便會發現,凡是名篇,其思想感情與寫作藝術總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本人就《凡卡》一文的寫作藝術處理作如下論述:
一、凡卡給爺爺的信的內容統一連貫,感情不斷升溫
凡卡開筆先寫祝爺爺過一個快樂的圣誕節,然后交代爺爺是他唯一的親人;接下是他對和藹的爺爺的形象回顧;再寫自己在鞋匠家的悲慘遭遇;然后寫自己離開鞋匠家的渴望,回到爺爺身邊一定會過得很好;又講到自己所住村鎮不遠的莫斯科這個大城市,一切都顯得繁榮與富有,但與自己無緣;然后又轉入回憶,回憶起與爺爺到冰凍了的山林里砍圣誕樹的“幸福”生活;然后是他向爺爺發出“快來吧,親愛的爺爺”的呼喚和對昔日同伴們的想念。因而,凡卡給爺爺的信,有對在鞋匠家當學徒的非人生活的控訴,有對爺爺的深切想念之情,有對昔日與爺爺共同生活的懷念,又有向爺爺發出再行團聚的呼喚。契訶夫一邊交代凡卡寫信的內容,一邊又交代凡卡的思想活動。所以,從外表上看,凡卡的信寫得斷斷續續,實際上他頭腦中的思想活動十分連貫,從而形成了傾訴和盼望的有機統一,并使凡卡的這種感情逐漸升溫,最終發出“親愛的爺爺,來吧”的呼喚聲。
二、信的語言既純真又內蘊豐富
凡卡在信中寫道:“我還看見有些鋪子賣各種槍,跟我們老板的槍一樣,我想一桿槍要賣100個盧布吧。肉店里有山鷸啊,鷓鴣啊,野兔啊……可是那些東西哪兒打來的,店里的伙計不肯說。”
契訶夫善于以兒童的眼光來看待社會,以兒童的口吻來敘述事物。從這一段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凡卡對擁有一桿獵槍的渴望和對肉店里野味的欲望,并且也可以感受到他與爺爺重聚的盼望。
凡卡在信中又寫道:“親愛的爺爺,老爺在圣誕樹上掛上糖果的時候,請你摘一顆金胡桃,藏在我的綠匣子里頭。”
在世態冷徹的黑暗社會中,一個孤兒需要有親人的溫暖;凡卡純真的心在那種環境中顯得幾近孤僻了,但是,他這是向世上唯一的親人透露了他的真摯。
三、切莫忽視《凡卡》中的幾處細節描寫
《凡卡》一文的開頭,作家交代的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幾個伙計到禮堂做禮拜去時,從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筆,摩平了一張揉皺了的白紙的細節,意在使讀者明白凡卡給爺爺寫信的打算由來已久,試圖脫離做鞋匠學徒悲慘生活的愿望十分強烈。
在凡卡寫第一個字以前,作家對凡卡“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的細節交代,意在點出當時凡卡給爺爺寫信時的膽怯心情:他怕被老板一家發現,那么自己跳出這一魔窩的希望便會化為泡影;而那幅昏暗的神像沒有福佑于凡卡,乃是鞋匠阿里亞希涅壓榨他的學徒凡卡的權力的象征,所以凡卡對它厭惡而生畏,因而對它“斜著眼看了一下”。
凡卡在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親愛的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我在給您寫信。”感情真摯而語調莊嚴,不拘格式而直傾肺腑。完全符合童年凡卡的口吻和心理。作家由交代凡卡看到黑糊糊的玻璃窗上映出蠟燭的模糊影子的細節,到溶化為下文爺爺的笑瞇瞇眨著眼睛的形象;由寫信過渡到凡卡對爺爺的想象這一過程,形成了一條巧妙的過渡橋梁。
隨著凡卡對爺爺寫信過程的推進,凡卡思念爺爺的感情愈發強烈。作家對凡卡的動作、神態的細節交代又各有區別:寫信前,他嘆了口氣,跪在作臺前邊,把那張紙鋪在作臺上寫;在寫信中途,他嘆了口氣,蘸了蘸筆尖,接著寫下去;當寫到至悲處,他撇撇嘴,拿臟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再繼續寫;當他寫完信后,對信封上的寫法作難時,他抓抓腦袋,再想一想寫。雖然這些細節交代得十分簡單,卻能清晰地表現凡卡寫信時的心路歷程。
在凡卡對爺爺的回憶過程中,老母狗卡希旦卡出現一次,公狗泥鰍出現兩次。這種細節的應用,不但使凡卡的回憶鏡頭顯得活躍起來,并且把凡卡對爺爺的思念之情由人及物,從而觸及“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物都不如”的文章主題。
總之,契訶夫是善于運用細節來刻畫人物心理的高手。眾多細節的運用是《凡卡》一文的又一特點。他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而且像枚枚綠葉,把文章主題深刻而隱蔽地蘊含在其中。
四、《凡卡》和《項鏈》的結尾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另一位短篇小說巨匠、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來。當瑪蒂爾德以耗盡青春的代價還清買項鏈的債務時,莫泊桑在文章末尾給人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在佛里思節夫人的“我那一串只是假的呀”的一聲大喊中戛然而止,從而產生令讀者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深化了當時法國社會中小人物的希望和痛苦,追求和遭遇,感慨社會的不平和人性的弱點,感慨命運對小人物的殘酷這一主題。而《凡卡》的結尾呢,當凡卡滿意地寫完給爺爺信后,在信封上沒有注明到達地址并沒有貼上郵票的情況下,他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把信塞到第一個郵筒里,帶給他的結局是這封信的無法郵寄,因而與爺爺團聚的希望將隨之化為泡影,從而深化了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對當時俄國社會中小人物“生活沒有指望,連狗都不如”的主題。所不同的是:《項鏈》的結尾是以歌當哭,《凡卡》的結尾是以哭當歌。
對于作品主題的另一種解讀:
就《凡卡》這篇小說本身來看,契訶夫并沒有把凡卡在城市社會里遭受的不幸,一直延伸到鄉下,他似乎并沒有像許多解讀者認為的那樣,要從凡卡生活的不幸中,得出社會普遍黑暗的結論來。他只是寫出了一個來自農村的窮孩子在城市學徒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借此反映出的普遍狀況,也只是城市社會的黑暗。而在這種不幸和黑暗中,這個農村窮孩子凡卡又是努力以他關于鄉村生活的詩意回憶和想象,抵抗著這種不幸和黑暗,并抱著對重回鄉下的美好希望,安然入睡。
我們當然可以說因他這封信的無法投遞而使他的這次希望必然落空,也加深了我們對他命運的同情。但是,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這種生活的詩意想象,哪怕這樣的想象帶有一定程度的夸張,依然打動著我們的心。那么,我們如何來理解這樣描寫的意義?說這種美好是對凡卡當下生活悲慘的反襯,是為了加深讀者對他的同情,當然可以。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詩意想象的心靈本身,在一個黑暗的世界里,同樣顯得珍貴。理解了這一點,那么不單是對信封上凡卡寫下的“鄉下”兩字需要重新理解,就是對其寫信過程以及其結果的意義,也同樣需要重新理解。
凡卡開始寫信時的惶惶不安,他的不斷嘆氣,與他寫完信后的那種愉悅,形成了一種對比。一般認為,凡卡把信寫完寄出,讓他對擺脫這種悲慘的生活產生了希望,所以心情變得愉悅起來,這當然正確。但在這一意義的背后,似乎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凡卡寫信本身,是在和他爺爺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在訴苦的同時,也有對富有人情的鄉下生活的重溫。在一個圣誕禮拜的氛圍中,凡卡獨自一人面向窗口的發呆,成了一次如同與上帝交流似的與爺爺的交心以及對鄉下溫情的重新享受。所以,在這寫信的整個過程中,他為沒有被人打攪而感到滿意。這種滿意的心理,就不能僅僅理解為是他能夠順利寫完這封信,而是這一過程本身,保持了他向爺爺訴苦、與爺爺交心的持續性和私密性,讓他能更好地沉浸在精神生活的世界里。這樣,凡卡把信塞到郵筒后,入睡中所夢到的,不是爺爺收到信后前來他的住處接他,而是正在念他的信,旁邊還有一條綽號叫泥鰍的狗走來走去,那樣一種充滿安詳的氛圍,就變成了對他心靈世界的一種分享,與夢的甜蜜是協調的。至于要他的爺爺采取拯救行動,雖然也是凡卡所期盼的,但似乎是另一層意義,也不是作者通過凡卡的這一夢境所要力圖表現的。與此同時,鞋店老板和伙計們去教堂過他們的精神生活,并不能掩蓋他們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在對待凡卡態度上,體現出自身精神的虛弱和人性的淪喪。這與凡卡的心靈世界,也形成了對比。
在契訶夫的筆下,黑暗世界常常被表現為物質的匱乏與人性的淪喪,而就后者來說,無可救藥的虛榮心(如《農民》中的男主人公尼古拉,貧病交加逃難到鄉下老家,還要偶爾穿一下燕尾服來自我滿足);人與人的冷漠(如小說《苦惱》中馬車夫,不得不把他的喪子之痛向一匹馬來傾訴);精神世界的枯萎(如小說《姚尼奇》的主人公,用晚上數錢來安慰自己的情感);心靈對詩意生活想象力的喪失(如《新娘》中的男主人公安德烈在布置新房時的低俗趣味),諸如此類,與饑寒一樣,都讓人難以忍受。當作家把那種精神力量與詩意通過小說展現出來時,立足于自然的鄉下美景與兒童詩意心靈的交相映照,在契訶夫小說中似乎是經常出現的。生活于城市而從兒童的回憶想象中一瞥鄉下的《凡卡》固然是這樣,直接把鄉下的草原作為描寫的對象、借助于穿越草原的一個兒童葉果爾(也是9歲)的視角來加以充分展示的《草原》更是如此。但是,契訶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并沒有把這種理解模式化、表達凝固化。就在他寫著充滿詩意的《草原》這篇小說的同一時間段里,他也寫了小說《困》,寫了一位不得不從鄉下走向城市,靠做小保姆維持生計的小女孩瓦爾卡。連著幾夜看管孩子而難以入眠,終于使極度困倦的她誤把哭鬧的嬰兒想象成了妨礙她睡眠的真正敵人,在她掐死嬰兒后,居然放心入睡了。盡管瓦爾卡也夢到了鄉下,但夢里的情景,卻是她親人病亡的慘相,是一條在逃難中泥濘不堪的道路。在《困》這篇小說中,兒童的詩意天真導致的可怕后果,與作為心靈家園的美好鄉下不復存在,似乎互為關聯。
正因為當時社會的黑暗,有可能泯滅人性、泯滅人的心靈中的詩意和情感,于是,堅持人的詩性心靈,堅持讓心靈中的火花閃耀出來,就是對人的力量的一種真正考驗。契訶夫小說的豐富和深刻,不僅在于寫出了黑暗世界對人性光輝的吞噬,同時也寫出了人的心靈世界對這種黑暗的努力抗爭或者堅決拒斥。哪怕堅持這種抗爭和拒斥在那樣的世界里相當艱難,也不會導致所有人的絕望和放棄。看不到他小說中的后一點,或者有意遮蔽小說中已經體現出來的這一點,其實是對契訶夫本人雖身處黑暗但心中仍懷有美好夢想的遮蔽。如同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尾所寫的,當小女孩凍死在街頭手握一束燃盡的火柴時,許多人會想到這可憐的女孩是用火柴來為自己取暖,但是他們不知道也不會理解,在火光的跳動中,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她曾經與她親人一起擁有過怎樣一種充滿溫情和詩意的瞬間。
《醋栗》
《醋栗》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講述了一個庸人為了追求個人幸福而喪失所有優秀品質的故事。
醋栗又硬又酸,卻被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捧為寶貝,成為了他所向往的豐福生活的標志,它其實代表的就是尼古拉·伊萬內奇窮其人生所想擁有的平庸的個人幸福。
內容簡介:
作者塑造了一個沉浸于個人幸福的庸人形象。他人生的全部理想就是為了買下一座莊國,然后在里面度過下半生。為了這個平庸的幸福,他拋棄了他的善良,變得冷酷無情。作家在作品中批判了這種狹陋的思想。呼吁人們去奮斗。
創作時代背景:
《醋栗》創作于1898年,正值俄國民主解放運動繁盛時期,社會正有待人們滿懷熱情去開拓新的局面,而作家在《醋栗》中描寫的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卻顯然是個反面的消極分子,他的所有目標的只是個人的幸福,并且為獲取這份狹隘的幸福,他喪失了大部分的良好品質。作家在作品中通過主人公的哥哥伊萬·伊萬內奇的敘述,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看似平淡卻寓意深刻的生活圖景,這幅圖景的主線就是批判自我狹隘的個人幸福。
作品賞析:
作品下隱藏的,作者的幸福觀
作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契訶夫的作品以尖銳和諷刺的筆法揭示了19世紀末期俄羅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丑惡。雖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簡短精悍的短篇小說,但是這些縮微的文字卻給了幾代人心靈的震撼。《醋栗》就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篇,契訶夫通過這樣一篇小說,批判了當時俄羅斯鄉紳階層的狹隘價值觀,重塑了為了博大事業而奮斗終身的高尚幸福觀。以下就是筆者對其幸福觀的深度挖掘。
一、批判的對象
契訶夫在后期創作階段,作品的主人公角色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尤其是從劇本《伊凡諾夫》開始,他的創作重點都放在了那些缺乏中心思想和堅定性格的“厭倦”人物身上。《醋栗》正是這樣一部短篇小說,它所擇取的歷史背景是俄國民主解放運動最為繁盛的19世紀90年代末期,那正是一個需要大批滿懷熱情和勇氣的青年一代去改造的時代,而契訶夫卻在這個激情的時代中悉心地發現了如《醋栗》中的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這樣一群不合群的消極分子。這類人總體的性格特征就是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標,個人幸福觀狹隘,只為自己庸俗的世俗理想而茍延殘喘地活著。契訶夫在作品中利用一種特殊的第三人稱敘述方式,由主人公的哥哥伊萬·伊萬內奇的視角進行敘述,給讀者展示了一幅看似平淡而又寓意深刻的鄉村生活圖景,其中著重批判了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自私狹隘的個人幸福觀。
二、作者幸福觀的揭示
初看這篇小說,我們總會不經意地疑惑這篇小說的題目,以《醋栗》為題,象征意義到底是什么?讀過作品之后,一切恍然大悟,醋栗象征的正是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為之一生追求的那種狹隘的幸福生活。被伊萬·伊萬內奇描述成“又硬又酸”的醋栗,竟然成了弟弟尼古拉·伊萬內奇的口中珍饈,成為了他人生追求的一種標志,是極具諷刺意義的。主人公這種平庸的幸福觀同契訶夫眼中的幸福觀到底有多遠的距離呢?以下將通過對作品的詳細闡釋,來逐步揭示契訶夫本人的幸福觀。
1.作家對尼古拉幸福觀的批判
在整篇文章中,我們發現充斥著大量契訶夫式的哲理性批判對話,這實際上是契訶夫小說創作中的一個很普遍的特點。他往往借助于故事中的某個人物來宣揚自己的一種思想,抗爭小說中批判的那一面。在《醋栗》中,契訶夫也一樣將自己的思想賦予在伊萬·伊萬內奇身上,也就是說伊萬的價值觀思想實際上正是契訶夫思想的影子。而文章之所以能顯示出一種最為嚴厲的批判態度,正是源于這種作者與故事人物換位的幫助。而且作者所扮演的又是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最為親近的哥哥形象,所以更加強了小說的諷刺性和批判效果。
故事的整體結構就是通過對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改變前后生活狀態的對比,著重捕捉尼古拉改變前后思想和性格的變化,突出揭示造成這些變化的深刻思想根源。這些對比式的情節安排鮮明地將主人公的偽善嘴臉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為了得到狹隘而又“厭倦式”的個人幸福,耗盡了多年的精力和財力,終于換得了一座夢寐以求的鄉間莊園,做起了庸俗專橫的小地主。根據文中伊萬·伊萬內奇的介紹,尼古拉曾經是一個“善良溫和”的人,但是與生俱來的小農思想嚴重地扭曲了他的人生追求。在城里工作的他無時無刻都在掛念著兒時鄉間的生活,工作對于他來講只是一件為了儲蓄而必須完成的任務,他心中的唯一理想就是回到鄉間買下一座小小的田莊,做自己的小地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念頭不斷地強烈起來,最終使他的性格發生了扭曲。之后為了能夠盡快地攢夠買莊園的錢,他委身娶了一個又老又丑的寡婦,但實際上他“對她一點感情也談不上,只因為她有幾個臭錢罷了”。
到此,我們或許會認為他如果實現了做地主的愿望,也許還會變回以前那個溫和善良的人。但是,情節卻朝著反方向發展了。婚后的他變本加厲地吝嗇、惡毒。老是讓他的妻子吃不飽,還把妻子賬戶下的所有財產記在自己的名下,致使妻子不到三年就郁郁而終,從此,他徹頭徹尾地變成了一個偽善、冷酷、庸俗的農村地主,而他本人卻從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任何事。究竟是什么東西使一個原本溫和善良的小職員變成了一個吝嗇冷酷的地主呢?作者從敘述故事的開始就有了一段揭示,作者在開始敘述尼古拉的理想時,曾有過這樣一段敘述:“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不是莊園,而是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在這個廣闊天地里,人才能展現出他自由精神的全部性能和特征。”可見,作者將主人公尼古拉·伊萬內奇的人性墮落歸根于他那庸俗的幸福觀和狹隘的社會視野。尼古拉之所以將自己的理想集中在一座莊園上,首先就是源自于他個人長久以來的生活經歷,尼古拉自小的生活環境就極其狹窄,除了農村就是單位的辦公室,他不像他的醫生哥哥一樣,有四處游歷的經歷,封閉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將他的思想也束縛在了那狹窄的空間中。
2.契訶夫向讀者呼吁的幸福觀
其實,這部小說所蘊含的哲理意義并不是十分隱晦,作者運用顯而易見的哲理性語言便把自己所想表達的思想展現給了讀者。就如在作品中,契訶夫多次直白地描述了哥哥伊萬·伊萬內奇內心的呼喊。在敘述自己弟弟故事的開頭,作者就批判了當時俄羅斯社會中存在的那種“三俄尺土地”的思想。契訶夫在這里呼吁人們不要將自己的思想束縛在狹小的生存空間中,而是應該充分地發揮人類的一切潛能來改造社會。此外,在故事結尾階段的敘述中,契訶夫又一次借用伊萬·伊萬內奇的聲音向讀者發出了更為震撼的一次吶喊,他批評了人們安于現狀的等待,批判了那種缺乏實際行動的幻想,他呼吁人們不要浪費時間、要珍惜自己還殘存的那點生命力量,為人的價值繼續努力。正如伊萬在結尾階段的那段懇求的話語,他充分展示了契訶夫本人對高尚幸福觀的一種闡釋。他指出真正的幸福實際上是一種不斷進取,不斷幫助別人、幫助社會的過程。
在最后這段哲理性談話中,作者充分解讀了自己的幸福觀,以一種自豪的口吻揭示了人類生命價值所在,揭示出真正的幸福觀應是一種充滿生機、堅定不移的美好信念,它不僅飽含了人類生命的力量,而且引導了人們的實踐。正如當時俄羅斯社會一樣,如果人們一直沉淪于沙俄封建專制政權的壓迫,懶于發動自己的潛能去為自由而奮斗的話,終會使社會發展停滯不前,使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斷倒退。可見,作家這種直白而尖銳的內心呼喊是為了激發讀者心底對現實的抗爭,引導民眾走向真正的幸福。
3.麻木的布爾金和阿列興
在作品中,伊萬之所以講述自己弟弟的故事,就是為了引起聽者的共鳴,但是遺憾的是,兩位聽者布爾金和阿列興只是將這個故事當成了逗趣的生活片段,并沒有通過這個故事聯想到自己麻痹的小幸福生活。契訶夫在這里甚至于拿墻上掛著的金邊鏡框里的將軍們和太太們做反襯,揭示這類沉淪于狹隘幸福生活中的人的麻木性。這些沒有真正精彩的生活經歷和廣博視野的人是不會聽懂任何關于進取和追求幸福哲理的,或許他們也可以聽懂,但他們都有自己特有的理由加以反駁。契訶夫最后只能借用伊萬的祈禱向上帝表露自己的無奈,這樣悲涼的故事結局再一次凸顯了這類庸人們麻木不仁的幸福觀。
綜上所述,通過對小說三個部分的情節分析,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契訶夫本人對于幸福的解讀。對于作家在文中引述的尼古拉的故事,值得我們深刻反思自己的幸福觀。通過這部小說,契訶夫批判了那種麻木不仁、狹隘自私的幸福觀。正如他借用伊萬之口所說:“這時候再也沒有比幸福的一家人團團圍住桌子喝茶的光景更使我難受的了。”我們普通人眼中的幸福生活在契訶夫看來只不過是一種墮落的等待和消磨生命。當然,這類人群并不代表當時俄羅斯社會的大多數,畢竟19世紀末期的俄羅斯正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社會進取和追求自由的風潮在廣大人民中傳播。而契訶夫正是想喚醒那些仍然茍且于狹隘個人幸福中的莊園主階層,贊揚那些為了民主自由而抗爭的民眾的高尚幸福觀,即為了大眾幸福而不斷進取、不斷抗爭,為了自由和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斷拼搏。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62天,今日小理論是: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