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島魰
2017年到目前為止,我讀了15本書,其中有10本是東野圭吾的。2016年年底我看了東野圭吾的第一本小說——《解憂雜貨鋪》,這本書讓我想看更多這個作者的書,他的書仿佛有一種魔力,讓我不斷地想繼續(xù)看下去。看完后,有時候是溫暖的,有時候是矛盾的,有時候是疑惑的,有時候是沉重的,有時候則是絕望的。
1、溫暖人心——《解憂雜貨鋪》
這本書我看的是紙質(zhì)版,捧著一本書,讀著溫暖耐人尋味的文字是一種享受。這本書邏輯性很強,在人物上,剛開始那些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人一個個出場,仿佛之間沒有任何接觸和聯(lián)系,后來這些人之間又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了,而且基本都是跟幼兒園相關(guān)的人,那幾個寫回信的年輕人盜竊的房子正是從過去給他們寫過信的人,感覺設(shè)計的很自然很巧妙。看完后還想再讀一遍,把人物關(guān)系圖親自畫出來。
在過去,雜貨鋪有那么一位老爺爺專門收來自各地的信件,傾聽他們的煩惱,而且認真回信給煩惱者。寫信的人大多數(shù)在生活中有著煩惱,無人傾訴,或者不知如何解決,有的人或許心中已經(jīng)有了答案,也還是需要他人推一把。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遇到困難,產(chǎn)生煩惱,人的一生中也會遇到各種波折,有時候我們無人可以傾訴,有時候我們孤立無援,這時候我們很需要外界的幫助,哪怕是聆聽。如果生活中真的有那么一位老爺爺傾聽別人的煩惱,給人回信,那該多好呀。
幾個盜竊的年輕人躲在雜貨鋪,無意中收到來自過去的信,他們最終給從過去寄來信的人回了信,雖然他們是小偷,但可以看出他們內(nèi)心并不壞。在信里還給過去的人透露那個時代之后會發(fā)生的事情,等于是向過去的人透露他們自己不知道的未來,其中還指導(dǎo)了一位女性來信者買房致富了。要是現(xiàn)在的我們能預(yù)測或者看到未來,是不是會更清楚自己未來的選擇,會不會不那么迷茫?可是這個時代的我們怎么會準確知道未來的事呢?目前是無法探知未來的,何況未來也是由未知不確定所組成的。
2、疑惑矛盾——《彷徨之刃》、《信》
復(fù)仇是違法的,然而這個世上有些事讓人忍不住想要認同這種復(fù)仇的舉動。警察要逮捕試圖復(fù)仇的人,但是他們真實的心聲又是如何呢?這種想法成為寫作本書的契機。小說中涉及少年法,但我總覺得不光是少年法,現(xiàn)今的法律都對犯罪者保護的過多了。——《東野圭吾的最后致意》 ? ? ? ? ? ? ? ? ? ? ? ? ? ? ? ? ?
這本書揭露了現(xiàn)實中的社會問題,未成年人犯罪,而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著他們,讓他們不用承擔多少后果,法律到底保護的是什么?故事直擊人性,就連代表正義的警察也感到彷徨,也有過希望長峰復(fù)仇成功的念頭。而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真的也產(chǎn)生了希望長峰復(fù)仇成功的想法,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但我知道自己寧愿看到長峰成功。
文中也提出了疑問:律師說總之讓他們走回正道,是對受害者最大的賠償。為什么無辜的人要成為人渣成長改過自新的墊腳石?這真是太可笑了!警察到底是什么呢?是站在正義的那一邊嗎?警察并不保護市民,要保護的是法律,為防止法律受到破壞。但法律是絕對正確的嗎?如果絕對正確,為什么又要頻頻修改?法律并不完善。為保護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為所欲為嗎?踐踏他人的心也無所謂嗎?這一連串有邏輯的發(fā)問,鏗鏘有力,發(fā)人省醒。讓讀者不得不思考這些問題。
這本小說改編的電影我也看了,沒有小說震撼,不過看到結(jié)尾處,還是很揪心。
為什么要寫這個?因為我自己也不清楚要如何對待他們。如果身邊有類似遭遇的人,該怎么辦?我不知道。我寫這本小說就是為了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
不過世間本就充滿矛盾,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如此痛苦。直面無解之題卻只能束手無策。——《東野圭吾的最后致意》
案件發(fā)生后,并沒有真正的結(jié)束,它不曾被忘記,一直伴隨著當事人,如影隨行,而當事人負重前行。當案件發(fā)生后,我們一般也只關(guān)注被害者和加害者,而作者從加害人的家屬這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事件的另一面。哥哥剛志為了弟弟一時沖動犯錯,他自己接受法律的制裁,而弟弟直貴則接受道德的制裁,活在歧視當中,過的很艱辛。被害者家屬也因為這件事情留下了痛苦的回憶。用文中的一句話就是:“彼此,都很漫長!”。最后直貴在哥哥與家人之間進行選擇,不管怎么選擇,他都是痛苦的。如果是我我也不知道怎么選擇,他最后的選擇,我覺得可以理解,但是很痛心。整個故事通過一封封輕質(zhì)的信紙傳達著我們熟知卻忽視了的哀傷。
當不同的偏見各自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會發(fā)展成為不同的歧視。每個人都有歧視他人的行為,不過表現(xiàn)在不同的領(lǐng)域里,其輕重程度也各不相同。
看到文中這兩句話,我不由的反思,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偏見?答案:是。我有沒有遭受偏見歧視?答案:也有。我歧視著別人,別人也歧視著我,有時候程度不同而已,發(fā)現(xiàn)這個真相,我也有點唏噓。
3、沉重絕望——《白夜行》、《幻夜》
看完白夜行,除了一直有懸念吊著讀者的心,真相出乎意料之外,我感到壓抑、沉重,里面的遭遇和成長經(jīng)歷也讓悲傷浸滿了我這個讀者的心,讓我久久不能緩過來。白夜行可以說是為愛粉身碎骨,主要是男主角桐原粉身碎骨,他一直活在暗處,而女主角雪穗活在亮處。他們倆的家庭一開始就是悲劇,然后悲劇延伸到了他們身上,他們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他們背負著這些痛苦悲傷一路前行,沿途開出黑暗的花朵。我同情他們的遭遇,但也無法接受他們之后的所作所為,他們被傷害了,他們傷痕累累并不代表他們有權(quán)利傷害無辜的人。可是誰來保護受傷害的他們呢?他們互相保護著對方,雖然有點扭曲。
桐原亮司:“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里走路。”
唐澤雪穗:“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jīng)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作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對于桐原和雪穗,可能是因為他們童年的遭遇,我同情他們,為他們打抱不平,最后他們變得冷血可怕,我也沒辦法對他們恨之入骨。雖然他倆相互“照亮”對方,但是是不對等的,桐原的付出更大,但我相信雪穗對桐原還是有那么一點的愛意,她把他當做代替太陽的東西。如果他們之間存在那么一絲愛意,那么這也是這個作品唯一的一絲暖意。
看完小說后,我還看了電影版和電視版白夜行,說實在的,看了小說后,電影電視劇看起來就沒多大的感覺了,因為內(nèi)容都知道了,而且影視版的敘述比較直白,沒小說那么有懸念,那么的動人心弦。如果要看的話我還是建議看電視劇版的,內(nèi)容比較全,還原的也比較好些。說實在的我很好奇作者在他的《東野圭吾的最后致意》的隨筆中提到:白夜行故事純屬虛構(gòu),不過其中也包含了某些個人的真實體驗,有時間的話,不妨想象下哪部分是根據(jù)親身體驗寫出來的?對于這個我還有點好奇,畢竟白夜行里面的經(jīng)歷大部分是不好的。作者在這本隨筆中也提到白夜行的創(chuàng)作出發(fā)點:我想寫一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而這個人的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部犯罪小說。
如果說白夜行還有那么一絲暖意,那么幻夜則是不折不扣的絕望之書。我看到的是恐怖可怕的內(nèi)心,不擇手段的利用,暗黑冷血,結(jié)局也是讓人絕望的。也有人說幻夜是白夜行的姊妹篇,是白夜行的后續(xù)。其實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也看到了一些關(guān)聯(lián)。文中時裝店的名字WHITE NIGHT,讓人很自然會想到白夜行,里面也提到了《飄》,感覺作者很喜歡寫《飄》呀,美冬跟雪穗的年紀在時間上是符合的。跟白夜行風格也很像,男主在暗處幫助女主,只是這次完全是利用工具,雅也僅有的良知和靈魂都被美冬殺死。接觸他們的人都變得不幸。作者沒有肯定的回應(yīng)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在《東野圭吾的最后致意》中是這樣回應(yīng)的:
這是很難評價的一部作品。若是被問及這本書與《白夜行》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我也無法給出答案。
我覺得《幻夜》可以當一個單獨的故事看,也可以當白夜行的續(xù)集看,全憑讀者自己怎么選擇了。只是我覺得單獨看的話,故事不完整,也沒有解釋美冬究竟經(jīng)歷過什么才變成這樣,有的只有無盡的不擇手段和最后的逍遙法外。說實在的,我還覺得那個警察有點蠢,他造成了這樣糟糕的結(jié)局,兩個知情者都不在了,把最狠最可怕的保護留下。如果是銜接白夜行更具震撼效果,會看的更明白。作者沒有清楚的回答我們,或者這就是作者的本意所在,留有懸念,讓讀者自己思考去吧。而且他也說過不會回答作者提出的關(guān)于作品中一些劇情的答案,止于作品,讓讀者自己思考。
4、因恨萬劫不復(fù)——《惡意》
這本書以加賀與野野口手記的形式推動劇情發(fā)展,看似平淡無奇的的案件,最后卻讓讀者背脊發(fā)涼,沒有特別的動機,有的只是一種無緣由的恨。加賀學(xué)生的一句:“我就是看他不爽!” 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會無緣由的看一個人不爽呢? 也許這也是野野口的狀況吧,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我把對自己的恨一并給你,全部用來恨你。是什么滋生了這樣的惡意,是家庭?是學(xué)校?是人心?
5、無條件的愛、無比震撼的手法——《嫌疑人X的獻身》
數(shù)度入圍直木獎又擦肩而過的東野圭吾先生憑借這本書獲得了直木獎,這本書也被譽為東野圭吾迄今為止最高杰作。這本書讀完后留給我的是無比的震撼,我不僅被石神那無條件的愛所震撼,也被他那自斷退路的手法所震撼。他的數(shù)學(xué)世界很純粹,愛一個人的方式也很純粹,純粹到讀者都為之心疼。同時我也恨那個人渣前夫,這一切結(jié)果都是他引起的,他一個人渣毀了幾個好人的人生。 ? ?《嫌疑人X的獻身》的電影我也看了,沒有小說好看。
6、成全彼此——《秘密》
看這本書,我也像男女主人公那樣痛苦,不知道該怎么辦?該以何種身份何種方式繼續(xù)下去,看著對方為彼此付出很是感動,尤其最后丈夫知道了真相,依然沒有揭穿,放手這位即是妻子又是女兒的人,可以說同時失去兩個重要的人,他承受著難以承受的痛,他的付出很偉大。
我還看了廣末涼子版《秘密》,因為東野圭吾本尊在電影中有出演,大概在50:50左右,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7、《分身》
這本書是為數(shù)不多我能猜到真相的作品,即使能猜到,我也很喜歡。
8、《放學(xué)后》
《放學(xué)后》是東野圭吾的第一部獲獎作品——亂步獎,這也促使他走上作家這條道路,我很慶幸他走上了這條路,要不然我們就看不到這么多好的作品了。這也是他25歲的作品,可能是因為讀過很多后期的作品,這本書會有那么點平淡。如果我是一開始就看這本書也會覺得很棒吧。25歲就寫出這樣的作品,除了努力,也說明作者是有寫作天賦的。
9、《東野圭吾的最后致意》
這是東野圭吾的最后一部隨筆,他不再寫自傳與隨筆,專心寫小說。這本隨筆跟小說完全是不一樣的風格,小說看到的是作者為我們編織的故事,自傳隨筆看到的則是作者本人的故事。看小說時大多數(shù)時候是沉重傷感的,看隨筆則是邊看邊笑的。看小說我感受到的是一個邏輯推理能力強大,內(nèi)心復(fù)雜,甚至有點灰暗的東野圭吾,而看隨筆我看到的是一個有想法、有好奇心、有想象力、有邏輯、敢于嘗試、幽默有趣、思考全面的快樂的人,簡而言之,有我喜歡的吐槽逗比范,還有那么點小壞。
重要的不是真讓對方搞懂,而是讓他們相信自己懂了。
是不是有那么點小壞?別以為他只是這樣的東野圭吾,他也是很敬業(yè)的。
盡管如此,我當時還是暗下決心,自己不滿意的書絕不出版。因為沒人知道讀者會從哪本書開始讀起,如果看的第一本書就讓他們失望,恐怕他們也就不會想要嘗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了。所以,必須得讓作者無論從哪本書看起都不后悔。
這是文中原話,還是蠻有追求蠻有素養(yǎng)的一位作家。
期待東野圭吾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也會繼續(xù)努力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