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個視頻,分析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不同理論的。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奧匈帝國,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可以說是心理學圈子里的“祖師爺”,他對于心理學的意義就像蘇格拉底對于哲學的意義。
弗洛伊德的主要貢獻有三點。
一是系統化建立潛意識論。
我們人的活動思想等等有95%是由潛意識決定的,但是潛意識我們通常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只是5%的顯意識,但是顯意識通常不能決定我們什么。
比如現在很多人覺得自己胖,想要減肥,可怎么都瘦不下來。想瘦就是我們的意識,然而我們本身是受潛意識控制的,也就說,意識上再想瘦,但是你的潛意識不想瘦,你是無法瘦下來的。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瘦,不是天天想我要瘦我要減肥就真的能瘦的,更重要的是要看看潛意識里為什么不想瘦。有些可能是基于匱乏感,每次意識上想我要少吃一點,但是真正潛意識里卻總擔心自己吃不飽會餓,或者這頓吃不到好吃的以后就沒得吃了,導致每次都是“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還有些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內在小孩比較脆弱,需要用外形的健碩來展示自己強大,這有點類似動物界有些動物遇到危險時會把身體撐起來讓自己顯得盡可能大來震懾對方。這種情況就是意識上覺得瘦了好看,但是潛意識認為胖了才能活下來,才有安全感,所以自然不會允許自己瘦。
因此潛意識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們人類能夠更了解自己。
二是建立系統的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把人格劃分為三個彼此獨立的部分——本我、自我、超我。這三個部分相互制約,組成了矛盾復雜的人性。
本我代表人的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奉行快樂原則,及時行樂,不顧及他人感受。
超我代表人內心中的道德觀和社會規范,讓人們由感受到羞愧的情緒進而節制、隱忍,壓抑自己的原始欲望,考慮做事情的后果和長遠利益,要求自己卓越等等。
本我和超我就像一對死對頭,一個說要,一個說不要,一個沖動,一個理性。人很多時候糾結矛盾,就是因為內心有這兩股力量在斗爭。
而自我則是斡旋在兩者之間的調停者,本我和超我爭執不下時,自我說了算。所以,自我的水平反映了一個人的成熟程度,一個人自我越強大,越坦然、不糾結,表現出來就是言行一致,內外合一。
三是發明精神分析的方法,主張原因論。
他認為人的人格和心理、精神狀態都跟過去經歷的事情有關(尤其是3歲之前)。
比如社交恐懼癥,是因為你曾經在關系中有不好的經歷,讓你擔心沖突,在意別人的眼光,或者是害怕建立了好的關系又失去等等原因,導致現在你不敢去社交,不敢建立關系。
那么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案就是咨詢師帶領你回溯到過去發生不好事情的那一刻,讓你重新審視當時發生的事情,幫助你療愈當時的感受和情緒,或者引導你換個角度看待當時的問題。
但是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論,在如今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抨擊,畢竟在那個年代,研究方法很受限,有些理論確實不夠完善和科學。
阿德勒于1870年出生于奧地利,是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他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然而他也是反對弗洛伊德原因論的人,他主張目的論。
這個主張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現在經歷的痛苦并不是因為以前遭受的經歷導致的,因為有過相同遭遇的人并不一定都會引發心理問題。所以阿德勒的目的理論與原因論相反,他認為是因為我們想要達到一定的目的,才會導致我們現在經歷的痛苦。也就是說將來決定現在。
比如社恐,你是不想承擔社交中的責任,才社恐的,或者說給自己找了個社恐的借口。
你可能說,我也想跟人能正常的聊天交流。但是社交不只是簡單的聊天交流,沖突也是社交的一部分,質疑也是,還有無常。你確定你愿意面對沖突嗎?你確定你能承受別人質疑時的壓力嗎?你確定你能接受失去嗎?還有別人有情緒時,你是否不會被卷入并同理到對方呢?當對方傷害你時,你是否有勇氣回擊呢?當對方過于強勢時,你是否能頂住壓力表現得不卑不亢呢?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心力。當然還有物質上的。請客吃飯自是不必說了,還有逢年過節過生日等等的禮尚往來,說到這里,社恐的人是不是已經覺得很麻煩了,怎么人與人相處要這么復雜。但是這些人情世故,在擅長社交的人眼里是很正常的,一點不覺得消耗心力,并且樂于斡旋其中。
所以從個體心理學派來說,社恐就是對社恐的人最有利的,不愿意面對沖突質疑以及人際關系的人,最有利的選擇就是社恐。在阿德勒看來,這是每個人的特質,沒什么問題。
在研究學習心理學這么多年,我更傾向于阿德勒的理論。
首先,創傷是療愈不完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經歷一些感受、情緒和創傷,遇到任何事情,就去過去找原因,在我看來也是在逃避當下。
原生家庭的問題,經常被拿出來過度渲染,曾經一度我也癡迷于這個領域。但是后來我發現,總是究責于原生家庭,其實是作為個人在調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過去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們性格上某方面的缺陷,一遇到問題,我們就去埋怨原生家庭,那么自己的責任呢?埋怨能解決問題嗎?幾十年前的事情,我們改變不了,埋怨只能讓自己好受一點,好像這不是我的錯。
但是所有的問題,只能通過當下來解決。我不想社恐,那就去看看社交中恐懼的是什么,不想面對沖突,那就去主動找一個沖突面對試試看。小時候跟父母沖突,父母會用不喜歡你了、不給你吃飯、關小黑屋的方式來威脅你,但是現在長大了,已經沒有人能夠再威脅到我們了。在面對的過程中,內在小孩自然就長大了,過去的創傷也就自動療愈了。如果沒療愈,那就讓它在那,反正已經是過去了。
當然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也并不是無用的,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是療愈的開始。如果一個有社恐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社恐,如何改善和療愈呢?很多人往往不愿意面對自己的創傷,這也是一種逃避。把自己想的過于完美,或者過于追求完美,換個說法就是覺得自己很好或者覺得自己不好,這兩者其實本質是一樣的。所以通過當下的表現,我們都可以分析出自己的心理結構。只有認清自己,才是療愈的開始。
很多人不愿意有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其實在心理學領域某些心理問題,在哲學領域就是人性而已,是非常普遍的。
而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就是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接納本來的自己。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覺得問題是很嚴重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
接納就是接納我們本身的特質。第一,想要打敗敵人,要先了解敵人。如果我身有殘疾,不接納的時候,想到自己殘疾這件事就會本能的逃避,不愿去面對,別人說的時候我也會有情緒。何談了解?只有真正了解了面對了,才能找到對治的方法。第二,接納了如果不能改變,那就不會再在這上面耗費精力,我很接納我殘疾的事情,別人說我也不會有情緒,這是事實。然后我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所以,特質只要接納了,對我們都會產生好的改變。
再來看看兩種理論的內在模式:
原因論,好像自己是不受控制的?!芎φ吣J?/p>
目的論,自己的很多狀態其實是潛意識主導的,對自己有利的?!熑握吣J?/p>
第一種思維模式是我的人生是由別人決定的,受外界環境影響的,很多時候我無能為力。
第二種思維模式是,我的人生是由我自己主導的,我對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權。
按照原因論來觀察自己,比較舒服,然而沒什么用。
按照目的論來思考事情,雖然很難,但是畢竟指向了一種自我改變的良性方向。就看你是否真的想改變自己,還是其實是在享受某些“問題”帶來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