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六章 決策的要素

他們解決問題,都著眼于最高層次的觀念性的認識。他們先透徹地思考該決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決策應采用的原則。換句話說,他們的決策,不是為了適應當時的臨時需要,而是戰略性的考慮。所以,他們做了創新性的重大決策。

1.要確實了解問題的性質,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那就只能通過一項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2.要確實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界限,換言之,應找出問題的“邊界條件”。3.仔細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是什么,以及這些方案必須滿足哪些條件,然后再考慮必要的妥協、適應及讓步事項,以期該決策能被接受。4.決策方案要同時兼顧執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5.在執行的過程中重視反饋,以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有效性。

邊界條件說明得越清楚和越精細,則據以做出的決策越有效,越能解決需解決的問題。反過來說,邊界條件不夠明確,則所做的決策不論看起來如何了不起,都肯定是一項無效的決策。

在各種不同的可能決策中要識別出哪項決策最危險(所謂最危險的決策,就是勉強可行的決策,唯有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才可能達成的決策),也必須了解邊界條件。幾乎每一項決策都有其意義,但是當我們進一步探究必須滿足的規范時,便可能發現各項規范有互相沖突的情況。這樣的決策縱然不能說是不可能成功的,最多也只是大致可能成功而已。若成功需寄望于奇跡,則問題不是奇跡出現的機會太小,而是我們不能依賴奇跡。

決策的第三個要素,是研究“正確”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為人接受”的決策是什么。人總有采取折中辦法的傾向,如果我們不知道符合規范及邊界條件的“正確”決策是什么,就無法辨別正確的折中和錯誤的折中之間的區別,最終不免走到錯誤的折中的方向去。

要你研究什么,要你寫什么,也不知道該得到什么結果,這些都應該是你的任務。我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將你認為正確的部分寫下來。你不必顧慮我們的反應,也不必怕我們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為了使你的建議容易為我們接受而想到折中。在我們公司里,談到折中,人人都會,不必勞你駕來指出。你當然可以折中,不過你必須先告訴我們什么是 ' 正確的 ' ,我們才能有 ' 正確的折中 ' 。”

決策的第四個要素,是化決策為行動。考慮邊界條件,是決策過程中最難的一步;化決策為行動,則是最費時的一步。然而打從決策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行動的承諾納入決策中,否則便是紙上談兵。

若要化決策為行動,首先必須明確無誤地回答下面幾個問題:誰應該了解這項決策?應該采取什么行動?誰采取行動?這些行動應如何進行,才能使執行的人有所遵循?特別是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問題,通常最容易被人忽略,以至于即使有了結果,也是災難性的。

決策的最后一個要素,是應在決策中建立一項信息反饋制度,以便經常對決策所預期的成果做實際的印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