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給我拿來一本書,倪萍寫的《姥姥語錄》。
我隨手翻開看了幾頁前言部分,妹妹說:“看這么多了,還沒哭呢?”
“沒呢,我得靜下心來看,才能看進去,現(xiàn)在是初讀,等精讀的時候再哭。”
“我可不行,就這一句‘姥姥,我想你了‘,我就摟不住了,還等精讀?”妹妹發(fā)表著她的讀后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畢竟,讀同一本書,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觸動內(nèi)心的那個點也不一樣。
吃過晚飯后,我重新又拿起這本書,坐在桌旁,靜靜的品讀。
一口氣看了整本書的一半,雖然沒有妹妹說的那么夸張,但是部分情節(jié)也確實讓我濕了眼眶。
整部作品沒有華麗的語言,連四字詞語都少見,就感覺像是倪萍面對面在給你講姥姥的故事,像拉家常。
我總是想從寫作技巧的角度去欣賞整部作品,想從中得到些啟發(fā),可總是在我來不及思考的時候,就已經(jīng)不知不覺翻篇了。
我和妹妹都是八零后,我們都是在農(nóng)村長大,我們都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倪萍對姥姥的感情就像我們對父母的感情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都能感同身受。
我們喜歡回憶小時候,因為小時候我們的全世界就是這個村,陪伴我們長大的親人就是我們的全部,所以我們對他們總是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