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書群里的朋友推薦了這本介紹地緣政治的書,好看的停不下來。墻裂推薦一記。
基本上,全書重點就是一句話,老天爺是發牌的莊家,決定了各國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每個國家能打出什么花兒來都只能根據手上的牌決定。
第一章 俄國
一定要對照地圖看哦!圖比較大,可能打開有點慢。大家找找其他的地圖也可以。一是除了標注國界和城市之外最好能標注地形,譬如山脈河流沙漠什么的,二是最好能包括全部周邊國家。
下面總結開始
總的來說,俄國雖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國家,但是大的沒有太高技術含量。
基本上俄國的百分之八十的外事策略都可以用一句話解釋:和北約NATO對著干,不可以輸!北約是冷戰時期成立的,包括美國和英法等歐洲國家,成立初衷就是為了制衡以蘇聯為首的東歐俄國。所以,嘛,你懂的。
還有一個要點是,雖然理論上說北約是軍事組織,歐盟是經濟組織,但是以俄國的眼光看,加入歐盟簡直就是加入北約的跳板,歐盟都加了,北約還遠嗎!所以鄰居有一點親歐盟的動向都會讓俄國很警惕。
先說地理。
南北走向的烏拉爾山脈(Ural)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把全國分成西邊(大概占全國面積1/4)和東邊(大概占全國面積3/4)。主要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西邊,全國人口八成都集中在西邊這一小點地方。烏拉爾山東邊是西西伯利亞平原,還能住人。再往東,剩下的一半多地盤,是西伯利亞高原,環境惡略,不適合居住(可是有油)。
接下來看周邊國家和海域:從東北角開始,逆時針方向走。
剛才說了,俄國遠東是西伯利亞,惡土,和中國接壤,不太有可能從這邊被攻擊,也不太可能從這里攻擊別人。中國東三省的人口密度比俄國遠東高了個數量級,會有一些中國移民和商人往北遷移,軟實力擴大中國在西伯利亞的影響。中國餐廳已經都普遍開到西西伯利亞平原上的城市鄉鎮了。不過這個方向沒有什么直接軍事威脅,就算有什么敵人從這邊打進來,也沒啥用,還得打過烏拉爾山脈才能到主要城市。俄國西邊就不一樣了,全是平原,打入國境,沒一會兒就能到莫斯科。
逆時針移動,北邊是北極圈,暫時沒啥好說的。
接下來是芬蘭,歐盟國,但不是北約國。
波羅地海(Baltic Sea)三國,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全是北約國。根據北約的條款,對任何成員國的攻擊都被視為是所有成員國的攻擊(要不干嘛要加入北約!)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成員國被打了但是北約沒干預,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馬上就沒信譽了。所以,制衡關系,自己體會。不過呢,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有大量俄裔,立陶宛也有6%左右。在必要的時候,俄國也不是不可能通過這個做文章,譬如鼓動這些國家的俄裔居民去抗議,以“爭取更多的政治權利”,什么的。
多說幾句波羅地海。俄羅斯海軍有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在加里寧格勒 - 在我上面列的第一個地圖里,就是俄羅斯本土之外,波蘭東北角外的那一小坨綠的。但是,艦隊想要沖出波羅的海直航大西洋,需要先經過斯卡格拉克海峽(Skagerrak)到北海(North Sea),然后才能進大西洋。這個海峽,北面是挪威,南面是丹麥,兩個都是北約國。如果真的打仗了,艦隊根本出!不!去!就算成功穿越了這個海峽,在北海還要經過GUIK缺口(GUIK Gap,包括冰島,格陵蘭,和英國)才能進入大西洋。冰島和英國都是北約國,格陵蘭內政獨立但是外交國防都由丹麥管理,丹麥也是北約國。攤手。
接下來,波羅的海三國西邊是波蘭,南邊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波蘭和俄國本土不接壤,不過和加里寧格勒接了一點。為啥俄國會覺得波蘭也很重要呢?再看一下地圖。
看見這個圖里波蘭下面的那一坨山地了嗎?那是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換句話說,如果某個敵人要從歐洲大陸打進俄國,從波蘭進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沒有山攔著。(如果你注意到黑海和喀爾巴阡山脈的南端之間也有一塊平原,摩爾多瓦那個位置,好眼力!等一下會講。)可是換個角度講,波蘭這個“缺口”也為俄國防守提供了一些有利條件。在這里防守戰線最短,越往西的話,需要防守的戰線(南北向)就越長。不過如果從波蘭攻破俄國,等打到莫斯科,敵方的補給戰線也拉的很長了。拿破侖和希特勒都犯過這個錯誤。
繼續逆時針。白俄沒啥好說的,歐亞聯盟(窮人版本的歐盟)一員,俄國的好朋友。
然后是烏克蘭。這里說多一點克里米亞。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大家可能都還記得。你可能也隱約記得普京出兵克里米亞,遭到“國際社會”(特別是北約)譴責。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兒!?
克里米亞在哪里?看地圖二。就是烏克蘭伸到黑海里(Black Sea)的那一坨。蘇聯解體以后,克里米亞本來是烏克蘭的一部分,后來變成烏克蘭境內的自治共和國。克里米亞有個塞瓦斯托波爾港(Sevastopol),在蘇聯解體之前就是黑海艦隊的基地。解體之后,艦隊一直持續租用這個港口,每年一億美金租金。為啥那么貴呢?因為塞瓦斯托波爾港是俄羅斯唯一的不凍港!其他的港口緯度都太靠北,冬天會凍上好幾個月。注意哦,是唯!一!的!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俄國對這里多么看重。
簡單的說,克里米亞事件就是烏克蘭總理夾在歐盟(北約)和俄羅斯之間,不小心玩脫了。
前面講了,俄羅斯覺得歐盟是北約的跳板,所以對這方面的風吹草動警惕性比較高。烏克蘭總理為了經濟發展,平時一邊對歐盟示好一邊對俄國表忠心,俄國也就忍了。后來,烏克蘭和歐盟談貿易協定談到了快要簽署的地步(是一個至少在俄國看來有可能導致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協定),于是普京生氣了,給烏克蘭加壓,總理在壓力之下想從貿易協定中全身而退,可這時烏克蘭人民又不答應了,“你怎么能迫于政治壓力,棄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不顧!”,于是人民起義了。
起義之后的事情大家也可以想象,反正就是支持總統(親俄)和反對總統的(親歐)兩派打打殺殺,打到一個程度之后總理害怕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威脅,跑路了!于是親歐反俄派控制了政府。
事情發展到這里,普京就沒啥選擇了。對俄國來說,從親歐反俄派控制烏克蘭政府,到失去唯一的不凍港,也就幾步的事兒。不能接受這樣的風險!所以,就出兵了。
出兵之后西方社會當然是一致譴責。不過很多歐盟的國家在能源上都依靠俄國,要靠俄國暖氣過冬的啊,所以也就打打嘴炮而已。估計很多政客反而在暗地里因為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國松了一口氣。如果是成員國,北約就必須出兵,那北約和俄羅斯直接交手,就不知道什么結果了。普京肯定也是想到了這一點的,賭北約不會真出手,賭贏了。
另外看看黑海的地圖,更能體會俄國這手牌有多么弱。
俄羅斯想開出黑海進入大西洋,必須先經過伊斯坦布爾海峽(Bosporus)進入地中海。伊斯坦布爾海峽基本上是土耳其控制的,而土耳其 - 不好意思 - 是北約國。而且進入地中海之后,還要航行好一陣子,從東往西穿越整個地中海,通過西班牙下面的直布羅陀海峽,才能到大西洋。而西班牙,不好意思,也是北約國。俄羅斯寶寶只是想要自由的航行,怎么那么難啊!
順便說一下烏克蘭隔壁的摩爾多瓦。前面提到了,從歐洲大陸進入俄國,如果想要繞開喀爾巴阡山脈,要么就是北邊從波蘭走,要么就是南邊從摩爾多瓦走。但是,摩爾多瓦和俄國之間,還隔著一個烏克蘭,所以不管是從摩爾多瓦打俄國,還是從俄國打摩爾多瓦,還得打穿烏克蘭才行。摩爾多瓦目前還不是北約國(想加,但是又怕俄國炸毛)。鑒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稍微提一下。
繼續逆時針,接下來是格魯吉亞,阿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格魯吉亞想加入歐盟和北約,可是不太敢,因為格魯吉亞的一個州,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基本上是被俄國(勢力)控制的(大家可以看看新聞,這兩天俄國正在忙著把南奧塞梯變成自己的)。阿美尼亞是親俄派,歐亞聯盟的一員。阿塞拜疆能源自足,不靠俄國,所以比較中立。
接下來,經過里海(Caspian Sea), 里海離主要大洋都比較遠,俄羅斯海軍的里海艦隊也很小,所以不那么重要,書里沒有仔細講。然后是一大坨“斯坦”,和俄國直接接壤的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不直接接壤的有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除了中立的土庫曼斯坦之外,其他的“斯坦”都是親俄的。不仔細說了。
最后說一下能源的問題,給前面的所謂“親俄” “親歐”做一個注腳。
俄國是全球第二大天然氣輸出國,僅次于美國。西伯利亞有豐富的石油,探明的儲藏量全球第七。俄國的地理特點剛才也分析了,大片國土不能住人,有人住的地方沒有天然屏障,海上實力有先天硬傷,要不是因為有能源,估計都排不上強國的前幾個名次。
歐洲四分之一的油和氣靠俄國。所以,能源上越依靠俄國(有很多國家是100%的依靠),政治和軍事上越沒話語權,不敢和俄國來硬的。和俄國關系越好,花錢買能源的成本就越低。這是俄國的籌碼。前面說的,有的國家親俄,有的親歐,其實也就是有的國家在能源,貿易等方面受制于俄國多,有的受制于歐洲多。哪有天生就親的。
但是同時,從反面來說,這也使得俄國的財政受能源價格的影響很大。石油價格降一美金,對俄羅斯來說馬上就少了二十億。隨著美國近幾年頁巖氣(蘊藏于頁巖層中的天然氣)大發展,歐洲國家積極的向美國靠攏,想減少依靠俄國的程度。相對的,俄國也很傲嬌的在積極的發展其他市場,譬如中國和南美。歐洲不買我的油?!那我賣給別人去。在陸地運輸方面,俄國的油要輸送到歐洲,必須經過周邊國家。所以,俄國也在大力修建新的油氣管道,盡量多的增加輸送通路,減少對某一個國家的依賴,以保證哪怕和某個周邊國家鬧崩了,也有別的渠道可以用。雙方都在努力增加自己的籌碼,這是博弈的必然規律。
就這樣,重點講完啦!希望大家看的愉快!有錯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