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理舊東西,見到一些包著書皮的書。那份熱情已超半世紀。50年開外的東西就該算文物了吧。這些應在文物堆的書,不會有時間細讀,偶爾翻翻,也歸把玩之行為。
包書皮,現在幾乎沒有,過去多。小孩開學發新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包書皮。那時包書皮最難的是弄點像樣的紙,牛皮紙,舊畫報,道林紙,好的沒有孬的也不錯。技術問題不是問題,大家比賽,切磋,當然高手往往少不了代包。代包者就如同現在高端醫院的主刀,技術與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有人讀書成痞,也有人愛書成痞。有個哥們說他哥愛買書,買回之后,誰都不能碰,連他自己都舍不得讀。這事有點夸張,但是屬于自已的書后看,借來的書先看,這是不少人的習慣。借的要急還,自己的不急。就似旅游,身邊的先不去,先可遠道的,身邊的啥時候想去就可以去。往往排來排去,還總輪不到賞賞身邊的美景。
想當年,特想有個屬于自己的書架,就是只能放十幾本書的書架。后來終于求一位會木匠活的鄰居叔叔做了一個。記得念大學那會兒還自做了二片L形鐵皮,對在一起也是挺不錯的書架,還可伸縮。
那時買書是奢望,記得念大學時看好一套書,買不起,又不好意思向父母說,便向仍在鄉下掙微薄工資的弟弟張口,弟弟寄來5元錢一一那是個不小的數目。那時農工月薪32元,學徒工18元!這事我記一輩子,就像你在北上廣急買房,有人為你交了首付一樣。
一天天藏書多了起來,自己買,朋友送,啥渠道都有。量比較大的是撿。那會兒改革開放,一些企業,機關,翻新房,遷新址,少不了一番"吐故納新”,書是少有留的,屬最"故”一類。腳下踩著的都是書。你可整麻袋撿,反正賣廢紙也不值幾個錢兒,還巴不得趕快有人弄走。
后來置家第一要務是書廚。書多了,讀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世間很多事總是背道而馳的呀!
還好,隔一段時間可以打開書廚,清清灰塵,翻一翻,憶起一些故事??偙纫幻鎵Φ臅穸锩媸蔷拗鞯募贂鴱?。那書不能翻,“瓤兒”空空如也!
什么也代替不了讀書。讀書,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