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在風中飄散

(昨天)晚上帶娃出來玩,手機上彈出即刻消息說Dob Dylan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第一眼我還以為是假消息,點進去看還真是正式新聞。過一會朋友圈和公眾號里就刷起了這條新聞。我在朋友圈寫“為什么鮑勃·迪倫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答案在風中飄,答案在風中飄…”一位朋友緊接著評論到“他還可以憑借這首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不過,既然奧巴馬都能憑口頭承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憑這首傳唱了幾十年的反戰歌曲得獎似乎更順理成章。

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他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放在以前我可能會覺得這有失偏頗:且不說早已經與諾獎委員會決裂的米蘭·昆德拉,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竟然輸給了民謠歌手,實在有失公道。不過也許是被公司洗腦久了,我現在反倒能夠理解這種做法。套用公司總裁最新的講話就是:“我們追求的不是平衡,而是勝利。” 如果諾獎考慮權衡,那可能會選一名在文學上綜合成績不錯、又有口碑又受歡迎的候選人比較好;但如果委員會想要輸出他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那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會讓諾獎取得“勝利”,順應時代。在不同的時代諾獎委員會總會選取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人選,因此像托爾斯泰、易卜生也會因為他們的“革命性思想”與諾獎錯過。

回頭說鮑勃·迪倫。雖然我在學校時就接觸過他的歌,但起初并不感冒。因為相比那時喜歡的搖滾樂和金屬樂,民謠聽起來太軟綿綿,而且迪倫的沙啞的嗓子一點也沒讓我有聽下去的欲望。直到2011年他要來上海開演唱會,我想能聽這么一個大牌的機會很少,所以就去了萬體館。那時他已快70了,嗓子更沙啞了,簡直比萊昂納德·科恩還要萊昂納德·科恩。他很少與觀眾互動,但唱起來毫不含糊,聽完兩小時的激情現場后,我決定要把他的歌翻出來聽聽。

這之后我便成了鮑勃·迪倫的粉絲,零零散散的把他幾十年的歌都聽了聽,但聽得最多的還是他的前幾張專輯。他在出版前兩站專輯的時候,還是個剛滿二十歲的年輕人,但無論是自創的還是翻唱的歌曲都演繹的極為成熟和深沉。“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不用擔心會失去什么了 / 現在你已經透明了,已經沒啥可隱瞞的了 / 孤身一人的滋味 / 你覺得怎么樣?/ 沒了回家的方向、也沒人認識 / 像個流浪漢。”(Like a rolling stone)

在本次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鮑勃·迪倫已然是傳奇,除音樂相關的格萊美、奧斯卡、金球獎外,2008年還因為對美國文化的特殊貢獻而獲得了普利策獎。被俸上神壇的喬布斯在鮑勃·迪倫面前就像一個看到偶像的小男孩,他在2004年第一次見迪倫的時候激動的局促不安。而奧巴馬更是公開表示,迪倫的歌在他的iPod上播放率第一。不過迪倫并不買賬,不無譏諷的回應:“大多數總統就職時都有最好的意愿,最后卻灰溜溜的下了臺。”聯想到奧巴馬近年來每下愈況的支持率,預言眼看就成為現實。

2011年去巴厘島度蜜月,在島上的最后一天我們找了位當地的司機包車游。該司機皮膚黝黑,一頭長發,手臂上都是刺青。上了車我們就有點后悔,緊張的不知道該怎么搭話。等司機打開車載音樂,我就釋然了,全是我喜歡的搖滾民謠之類。其中有一首旋律特別棒,我以為是鮑勃·迪倫翻唱的《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回上海時重聽這首歌,發現不一樣。只可惜當時沒留下司機的聯系方式,那首歌的旋律只能在我的腦海中越來越遠,在歲月的風中飄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