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聽了作家張宏杰老師的故事,讓我倍受感動。他是復旦歷史博士,清華博士后,寫了十余本暢銷書,但他的職業既不是大學老師,也不是自由職業者,而一個中國建設銀行葫蘆島分行的銀行職員。在他已經寫了十余本暢銷書時,他依然在銀行默默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領導發現自己愛書的作者竟是自己的下屬,于是領導把他調到市分行的一個不太忙的崗位上,并且特殊對待,每周僅需上一兩天班,其他時間要他專心寫書,唯一要求就是寫完后先給他讀。
而我這兩天斷片兒,老覺得時間緊。而張宏杰老師不會因工作屬性和時間問題停止寫作,說明他對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對時間的高效利用。
就像昨晚直播中,有用戶問羅胖,訂閱的專欄太多,讀不過來,結果被羅胖“嗤之以鼻”,羅老師每天要做自己的專欄和管理自己公司,而且還要看那么多書,沒覺得忙不過了啊。他說“大便有大便的時間,小便有小便的時間”這些時間可以充分利用起來啊。
每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像我校的一個艱苦的同學,父親去世,自己邊上學邊打工,還要養活生病母親和供養兩個體弱的研究生姐姐讀書。仿佛他的時間和我們的時間密度不同,好像他有兩個分身來分擔他工作與學習。
柳比歇夫寫的《奇特的一生》,是柳比歇夫通過自己的時間做統計來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他生前發表了七十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他對時間的把控是我們常人的幾十倍,普通人一輩子只進行一項學科研究都不一定能精通。他卻能在很多領域有如此高的成就,可想而知他把時間安排到何種精確程度,才使時間密度大如水銀。而我每天也是把自己搞得忙忙碌碌的,坐下來仔細回想好像也沒做什么。我的時間的密度貌似和泡沫一般,仿佛被卷進無盡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