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會來了,就一定要抓住
巴菲特說:好機會不常來,天上掉餡餅時,請用水桶去接。
我想,如果知道一個機會是好機會,那么我們肯定會竭盡全力的去抓住,但難就難在如何判斷一個機會是不是好機會。對于決策者來說,需要一次慎重的權衡,要將所有的好處和風險都羅列出來、明確利弊,最后拍案立決。但不管做出何等決策,其實都面臨著風險,能否成功也要看運氣了。
秦國就曾經面臨著這樣一個機會,當時巴蜀地區內亂,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巴國和苴國想聯合起來攻打較為強大的蜀國,但是又怕打不過,就找到秦國,希望秦國出兵協助滅掉蜀國。打與不打擺在了秦國面前,打下來,則會擴張領土,得到巴蜀這個富庶之地,為今后統一天下做準備,風險則是蜀道南行、山川險阻,而且其中的變數難以控制,攻下來以后遠離政權中心、難以控制。
在曉以利弊之后,秦惠王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決定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奮力一搏。在巴國和苴國的協助下,秦軍順利進入巴蜀地區,輕松滅掉蜀國,然后這支虎狼之師又迅速征服巴國和苴國,巴國和苴國就這樣引狼入室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李白曾經詩云“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絕不是危言聳聽。其實,如果這次機會沒抓住,秦國是很難憑借一己之力翻越秦嶺復雜難走的地形,那么今后再進攻巴蜀,將是難上加難,將會付出巨大的人力財力成本。秦惠王是一個優秀的決策者,他果斷地抓住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才如牛刀宰雞搬得到了巴蜀地區,這筆風險投資是賺大發了。干與不干,選擇哪種方式干,現在干還是將來干,真是考驗著一個領導者的智慧。
于我們個人而言,一生中我們會面臨各種選擇,人生的岔路口選擇不同的方向,則會走向不同的人生。渤海小吏的這兩句話寫的發人深省。“我們要學會分清輕重緩急;要學會在事物的本質關鍵點上使勁;要分得清什么是平庸的機會,什么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如何分辨,則是終我們一生要去修煉的本事。”“無論你怎樣抉擇,都無法保證最終你一定是笑到最后的那一個。但你還是要去選擇。在你負擔得起成本的前提下,不要錯失好機會。”
二、從趙武靈王之死細悟掌權之道
看到一代英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真是感覺可恨可氣可悲可嘆。趙武靈王十五歲登基,打破了“五國圖趙”的陰謀;面對北部游牧民族的騷擾,親自帶頭,大膽實行“胡服騎射”,鍛造了一支勇猛殺敵的騎兵部隊,橫掃中山國,打通了趙國的南北交通,也結束了當時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在趙國封疆拓土、國力大增,自己正當壯年、建功立業之時,他卻作出了一個糊涂了決定,先是廢除太子,然后把自己的王位傳給新太子,他想實行軍政分離,讓兒子踏實治理國家,自己專注于對外的軍事斗爭。可是一個國家的權力只有集中于一人,才能政令暢通,這樣的二元政治,讓下邊人聽誰的呢?
更可氣的是,他總是覺得自己對不起廢太子,立新太子以后,對于這兩個兒子同等愛護,這讓朝中大臣與廢太子暗中勾結,企圖奪回太子之位。于是便有了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相互殘殺,最終趙武陵王親自冊立的新太子傻掉了廢太子,然后自己則被斷水斷糧三個月,落得活活餓死的下場。
廢長立幼,國之不詳。這個劇情,如此熟悉,當年的康熙也是重復上演了這段劇情,廢掉太子胤礽,面對空出來的太子之位,本是手足的9個兒子明爭暗斗、相互殘殺,這便是權力的誘惑。自古君王皆薄情,最是無情帝王家。權力就像是一個魔咒,在它面前,沒有父母親情,人人爭而奪之,父子、兄弟情誼一文不值。
于領導而言,集權與分權一定是門藝術。有的領導抓不住工作的重點,有的領導凡事親歷親為,有的領導則是事無巨細都要過問,這都是沒有掌握權力之道。
對于領導修煉的層級,書中引用了《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作者也給出了解釋:最高明的領導,下面的人都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一點兒的,下面人親近、贊譽他;再次一點兒的,下面人害怕他;最次的,下面人私下咒罵、侮辱他。
這就是一個領導的修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