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殺神”白起的戰略眼光、戰術水平、操控水準在將星云集的戰國時代自成一檔,凌駕于眾將之上。
2.逢事有靜氣,決斷不猶豫,白起從小就具備為將者的基本素養。
3.各方的力量越雜,合力越小。每家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都希望別人先拼,自己去撿便宜。
4.縱觀白起的諸次戰役,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他善于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
5.伊闕之戰以秦國軍隊大勝而結束,殺敵二十四萬。戰后,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之后再也沒有了稱雄的本錢,基本上也退出了大國間的爭雄。
6.看一個人有沒有出息,要看他怎樣對待人生前幾次的成功。成功是好東西,有時會激勵人,但有時也會毀了人。
7.施恩不圖報。恩要等著他人主動報,千萬別去要!如果你對某人有大恩義,千萬要閉緊嘴,并爭取忘掉此事,否則你很可能會遇到奇禍。千百年來,無不如此。
8.燕昭王雖沒有趙武靈王那般雄才大略,但他也將一個接手時殘破不堪的燕國,打造成了一個壯大的北方大國,并最終報了滅國之仇。
9.在古代,所有“閃電戰”能夠取得勝利,其實都是因為失了民心。
10.田單的四步棋:
第一,散布謠言,逼走樂毅;
第二,傳播迷信,增強信心;
第三,同仇敵愾,激發民憤;
第四,假意投降,神牛出擊。
11.燕昭王用他最后的智慧成全了樂毅的忠勇之名。樂毅是幸運的,得其主,得其時,也得到了身后之名。
12.白居易《放言》: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一行精華:
逢事有靜氣,決斷不猶豫。
成功是好東西,有時會激勵人,但有時也會毀了人。
施恩不圖報。恩要等著他人主動報,千萬別去要!
觸動,反思,改變:
樂毅破齊和田單復國的故事,以前也聽說過,印象最深的還是田單的火牛陣,樂毅的名字也是借諸葛亮之口才熟悉的。當時感覺很奇怪,戰國的城市爭奪這么容易的嗎?一下子七十多座打下來,又一下子被打回去,真像是在玩游戲。
讀了作者的分析,才有點明白隱藏在表象下的本質,是人心啊。濫竽充數中的故事里,齊湣王好像還行。但歷史上的他卻胡作非為,大失民心;四面樹敵,不自量力,才給樂毅可乘之機。
而對于樂毅,功成名就之后,心就變了,有了更多欲望和雜念,才會數年攻不下僅剩的兩座城。而燕國對于所占齊地的管理也不得人心,于是田單才能迅速復國。
可見,不可思議的現象背后,人心的變化才是關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