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渤海小吏
————————以下摘錄————————
首都的選擇,其國防條件必須滿足“制內”和“御外”
讀書不讀律,致君終無術,治史不知兵,為學終覺淺。
一個廣 為人知的案例便是明朝若非遭遇“小冰期”(17世紀的全球氣候危機,溫度降低,災害頻發),可能不會驟亡。而由于氣溫和濕度的變化影響了牧草的生長,后金糧食減產,放馬中原的動力也大大增強。如此說來,似乎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但物理學中有個“熵增定律”,認為孤立系統總是趨于熵增,即“除非有外力做功,系統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比如,房間無人清理,就會布滿灰塵;組織缺乏管理,必然混亂倒閉。而宇宙作為封閉系統,缺乏外部能量的輸人,也必然走向死寂。
同理,社會的發展進步,也需要個體貢獻時間和精力,以對抗失序。對此,物理學家薛定諤曾引申道:生命以負熵為食。食物是一種負嫡,生命靠食物對抗死亡;學習是種負嫡, 個體靠學習對抗無知;創作時一種負熵,藝術家靠作品否定野蠻,建構意義。
究天人之際,通苦今之變。
你的努力僅僅是上場參賽的資格,卻不是你一定能成功的承諾。
從0到1也許就存在一層窗戶紙,但捅破它也許要等上千年。
貪小便宜吃大虧,這個道理永遠不過時。無論你在什么位置,都要修煉自己,讓自己變得大氣起來,因為“心窮”的成本才是最高的。而且,獵豹千萬別占獅子的便宜。
一般來說,求人辦事時該咋張嘴呢?你得有利益吧。你得有威脅吧。你得有可行性吧。
強者恒強
面對不同的對手,要用不同的策略,永遠壯大自己;無論怎樣都不要打光底牌,不要逮誰咬誰,要永遠讓自己留在權力的牌桌上。
謹慎與小心,時權力游戲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鹽的產地非常集中,所以便于壟斷管理。政府在慢慢地摸索后發現,只要控制了鹽的供應和價格,就可以向所有消費者征收食品消費稅,而且鹽是代價最低的征稅手段。舉個例子,政府可以跑到一千個老百姓家里每戶征收一元的稅, 也可以從一個鹽商身上征收一千元的稅, 雖然征稅總額一一樣,但征稅成本卻有天壤之別。前者需 要維護多大規模的公務員隊伍?每個公務員需要跑多少路才能征到稅?這還沒涉及貪污腐敗的問題。所以,這又涉及我們在說小米時提到的稅收成本的問題了。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這是中國戰爭史上的第一次“攻敵所必救”,也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當一個人害了你,你可以原諒他,但是定要從此遠離他。因為施展者往最為仇規受害人,受害人會時刻提醒他們自己有多丑陋。不要相信良心會被發現。良心被拷打后,最直接的反應往往是怒火中燒、一了百了。
永遠不要被情緒左右自己的頭腦,永遠也不要得罪了解你的人。
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孫子兵法》有云: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yun而致站。
總之,讓老百姓的放錯成本無限擴大化,這樣才好奴役他們。
民愚則易控,民智則國亂。讓他們每天傻乎乎地光顧著干活兒,這樣最好統治。這種極端的功利主義變法,將秦國變成了殺戮機器,也為今后中國古代歷代政權的重農抑商,以及政權對商業的蔑視和制度打壓的風氣,開了個非常不好的頭。
有才無德一直是他(商鞅)一生的背書與注腳。
無論是對待百姓、對待同仁,還是對待敵人,極端的結果主義導致他為了這到目的,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無所不用其極。
為什么落后者反而能成功呢?因為助力少。
這導致他似乎在哪里都存在過,而且存活時間綿延了一百多年,這也就為后世史官作他的傳的時候,布下了一個巨大的迷魂陣。
秦國自商鞅騙魏開始,到張儀詐楚鞏固,隨后一代代拳頭大、胳膊粗,蔑視一切規則與信義的打法配套成熟后,華夏大地上過去一個唾沫一個釘的信義至上的風氣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爾虞我詐和無毒不丈夫。
其實是當時整個時代的精神風氣。當時的普遍規則就是那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句話無論何時都是經得起考驗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君子”這個詞,跨越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仍然是這個民族對于一個人的最高評價。
秦武王性格粗直猛壯,粗則考慮不周,直則應對倉促, 猛則剛陽易折,壯則特強而驕,再加上酷愛蠻力、喜好角斗, 這都不是一個人君應該有的樣子。
這個魏苒,成為秦國最終奠基天下的關鍵鎖鑰/suǒyuè/
逢事有靜氣,決斷不猶豫,白起從小就具備成為將者的基本素養。
偉大往往來源于興趣,這是句實在話。
管仲的偉大,在于他在幾千年前就明白并展示了商業經濟的重要性。他強調士、農、工、商平等,而不是后來的‘重農抑商”。 他主張放活微觀,管制宏觀,活躍市井。。。他的改革,可謂順應了人性。
儒學是統一王朝的保健品,卻遠不是亂世的特效藥。
看一個人有沒有出息,要看他怎么對待人生前幾次的成功。成功是好東西,有時會激勵人,但有時也會毀了人。
樂毅也許很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
可見國與國之間的博弈,只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的戰略方向,是很容易做出行動的。
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司馬錯用他的一生完美地進行了詮釋。
過去形容一位大將讓國家省心是怎么說的呢?叫“役不再籍,糧不三載”。什么意思呢?
“役不再籍”是指出征前一一次征兵就解決問題,別打了一半人沒了,又回國再臨時征,那樣民心不僅不穩,對于行政效率的考驗也非常大,萬一到時候湊不齊人去填窟窿呢?“糧不三載” 就是指糧食最多兩載。出征時帶載的糧食, 走的路上吃,回軍時再送過去一載,返鄉道上吃。中間打仗時,吃敵人的。
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地審時度勢,妥善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這是為了保護自己,同時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理想離現實能夠更進一步。
在皇權時代,不世的功勛是不能總立的。(不世功勛解釋;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即非常、非凡。形容功勞極大。)
要不第一流的人才永遠是在軍界和商界呢!人家那時瞬間的抉擇,籌碼都是驚心動魄的分量。
可能也只有秦國的舉國體制,才能有這如此大的手筆。
正如他爹(趙奢)當初對他(趙括)的評語: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殺降者不詳
社會的進步是在不斷地演化下,在大量的規律與事實約定俗成后才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