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297季氏第十六10》

《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297季氏第十六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壬辰月丙戌日,三月廿八,2016年5月4日星期二。青年節。

一,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詢問,不可以得過且過,混過日子。生氣的時侯要想到后患,不可以意氣用事。遇見可以取得的利益時,要想想是不是合乎大義?"

二,這一章,有九個思。如果說這一章是一首詩,思字則是整章的詩眼。

思是什么?

1,若要得這個思字,先從朱熹先生的注釋開始。《朱子語錄》中,朱子答問者說:"視不為惡色所蔽為明,聽不為奸人所欺為聽",王夫之先生借著朱子這一句引申開來,帶領我們講透這個思字。

2,王夫之先生講解說,對于惡色奸言,君子采取的做法是不聽不視,還他個一刀兩斷,如果非要在惡色奸聽處思聰思明,那就立腳不穩,早就被他動搖了。孔子教顏回的方法,難道是說說的空話?擺設?孔子教顏回的具體指導做法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

曾國藩年輕時好色,哪家有漂亮女人,死皮賴臉非要蹭過去,說是只看一眼,等見到人了就沒有正行了。回家一反省知道錯了,后悔,痛恨。這些事他的《日記》里都記著,罵自己禽獸。

曾國藩立志早,用功刻苦,到了花花世界的京城,不得方法,照樣淪陷。光立志有什么用!還得有正確的做法。

直到他立下《修身十二法》,其中有一條夜不出門,杜絕了那牌局那酒色場所 無聊聚會,自然就沉淀下來變得厚重敦實了。

我們往往是害怕無聊,又找一些更無聊的事打發無聊,除了酒色牌賭,現在又多了電子游戲。

比如說毛嬙、西施這樣的美色,就不宜湊上去,歌舞才藝就不說了,一個睇字就不得了,眼睛勾你叫做睇,所以說,古人有總結,女人有八條繩索,如果不懂這些道理,自己湊上去,做了邪淫的事,反倒罵女人是狐貍精。問題不在女人那里,在湊上去的人那里。"不視之則不亂耳",這是心之正,不是目之明。所以說,君子之明,必不用于此。

同樣,什么叫做奸言呢?奸言是讒言、謠言、中傷人的話,是非的話頭。怎樣能夠做到不聽奸言呢?做法是"遠佞人",也是一刀兩斷法。如果允許佞人抵掌縱談,然后再以我思一個一個摘出來,這個結果可以想到。戰國時衛??君器重的臣子和寵愛的妃子,為了制衡,又弄出一對來,結果衛國最后只剩下濮陽一地。為什么?他覺得有辦法摘得出來,這設計了制權的機制,所以不用遠佞人,更加放心了,成天與之抵掌縱談,結果很快亡國。這算哪門子聰明呢?

3,不聰不明,不在于壅蔽,在于不思。

天底下就是有昏沉的人。就有這樣一類人,他不貪惡色、不惑奸言,但就是不聰也不明;還有人,沒有見過惡色、沒有聽過奸言,照樣不聰也不明的。道理在哪兒呢?不在于蒙蔽,在于不思。

4,朱子說的"視不為惡色所蔽為明,聽不為奸人所欺為聰",是用來警示不要昏了頭、不要懶惰了,用好耳目之才,作用在于存理,不是遏欲。遏欲之功在辨,存理之功在思。所以說,遠惡色,拒奸言,這是辨的功夫,跟思沒有關系。

5,只有屏棄不正的聲色于聰明之外,而將心思用于當聰當明的視和聽,這是君子的思誠之功。所以說,思明思聰,不在于去蔽,而在于正視正聽,這是主敬。

換個比喻,比如學詩的人,固然應當以惡詩為戒,然而,只是避開不讀惡詩,不落入惡詩窠??,而不花心思琢磨興比情景的研討切磋之中,就算窮年苦吟也作不成好作品啊!所以說,學習心性之學,哪里只是空空洞洞地立于無過之地而巳的呢!

師父教我們,拔正氣,把正氣樹起來,邪氣自然消停了。

思是什么?

思,就是用來正視正聽,存養正氣的功夫。

三,這九思,雖然各專其一,但最終歸攏過來一起看,則日用之間,循環往復,無動靜,無內外,無所不用其省察功夫。留意到這一點,則知孔子所教的,是"事上琢磨,切己體察",且無時不有事。

有人問:"無事而思,那是不是妄想呢?"

這個問題,夠鹵莽,夠粗疏。

這九思之中,只有忿思難和見得思義,屬于因事而有思;疑思問,就不是因事而起。象視思明的視,聽思聰的聽,色思溫的色,貌思恭的貌,未嘗有一時半刻離開在。中國的學問功夫里,就沒有要人收視反聽,形若槁木的時候。如果有這種狀態出來,我們稱之為怠荒,孔子直接罵他為"朽木"、"糞土",將這樣的人賤視為"飽食終日"之徒了。

視的范圍最廣,除了睡覺以外無時不視。其次是容,容之靜謂之色,容之動謂之貌,容的功夫最為密實,除了盛德之至的君子以外,稍微忽略就不得"溫",現在話說,就是一付銀行討債的面孔,難看得很。以這九樣詳求于日用之間,哪里有無事之時呢?

無時不有事,而學問功夫,都要在事上磨煉,切己體察,這才是活學,真學。

丨【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