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笨鬃釉唬骸扒?!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笨鬃釉唬骸扒螅【蛹卜蛏嵩挥貫橹o。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當(dāng)作貧而患不均,不患貧當(dāng)作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季氏準(zhǔn)備攻打顓臾。冉有、子路兩人謁見孔子,說道:“季氏準(zhǔn)備對顓臾使用兵力。”孔子道:“冉求,這難道不應(yīng)該責(zé)備你嗎?顓臾,上代的君王曾經(jīng)授權(quán)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國境早在我們最初被封時的疆土之中,這正是和魯國共安危存亡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道:“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人本來都是不同意的。”孔子道:“冉求!周任有句話說:‘能夠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再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譬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話是錯了。老虎犀牛從檻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責(zé)任呢?”冉有道:“顓臾,城墻既然堅牢,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F(xiàn)今不把它占領(lǐng),日子久了,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笨鬃拥溃骸叭角?!君子就討厭[那種態(tài)度,]不說自己貪心無厭,卻一定另找借口。我聽說過: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必著急財富不多,只須著急財富不均;不必著急人民太少,只須著急境內(nèi)不安。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nèi)和平團結(jié),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nèi)平安,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yuǎn)方的人還不歸服,便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相季孫,遠(yuǎn)方之人不歸服,卻不能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nèi)使用兵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魯君哩?!?/p>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孔子說:“天下太平,制禮作樂以及出兵都決定于天子;天下昏亂,制禮作樂以及出兵便決定于諸侯。決定于諸侯,大概傳到十代,很少還能繼續(xù)的;決定于大夫,傳到五代,很少還能繼續(xù)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quán),傳到三代很少還能繼續(xù)的。天下太平,國家的最高政治權(quán)力就不會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會議論紛紛?!?/p>
【注釋】⑴孔子這一段話可能是從考察歷史,尤其是當(dāng)日時事所得出的結(jié)論?!白蕴熳映觥?,孔子。
16.3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⑴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⑴矣,故夫三桓⑵之子孫微矣?!?/p>
【譯文】孔子說:“國家政權(quán)離開了魯君,[從魯君來說,]已經(jīng)五代了;政權(quán)到了大夫之手,[從季氏來說,]已經(jīng)四代了,所以桓公的三房子孫現(xiàn)在也衰微了?!?/p>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薄鬃诱f:“有益的朋友三種,有害的朋友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諂媚奉承的人交友,同當(dāng)面恭維背面毀謗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談的人交友,便有害了?!?/p>
16.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孔子說:“有益的快樂三種,有害的快樂三種。以得到禮樂的調(diào)節(jié)為快樂,以宣揚別人的好處為快樂,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為快樂,便有益了。以驕傲為快樂,以游蕩忘返為快樂,以飲食荒淫為快樂,便有害了?!?/p>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薄鬃诱f:“陪著君子說話容易犯三種過失:沒輪到他說話,卻先說,叫做急躁;該說話了,卻不說,叫做隱瞞;不看看君子的臉色便貿(mào)然開口,叫做瞎眼睛。”
16.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薄鬃诱f:“君子有三件事情應(yīng)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血氣未定,便要警戒,莫迷戀女色;等到壯大了,血氣正旺盛,便要警戒,莫好勝喜鬬;等到年老了,血氣已經(jīng)衰弱,便要警戒,莫貪求無厭?!?/p>
16.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薄鬃诱f:“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語。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它;輕視王公大人,輕侮圣人的言語。”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薄鬃诱f:“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學(xué)習(xí)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實踐中遇見困難,再去學(xué)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見困難而不學(xué),老百姓就是這種最下等的了?!?/p>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薄鬃诱f:“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考慮看明白了沒有;聽的時候,考慮聽清楚了沒有;臉上的顏色,考慮溫和么;容貌態(tài)度,考慮莊矜么;說的言語,考慮忠誠老實么;對待工作,考慮嚴(yán)肅認(rèn)真么;遇到疑問,考慮怎樣向人家請教;將發(fā)怒了,考慮有什么后患;看見可得的,考慮我是否應(yīng)該得?!?/p>
16.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薄鬃诱f:“看見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趕不上似的;遇見邪惡,使勁避開,好像將伸手到沸水里。我看見這樣的人,也聽過這樣的話。避世隱居求保全他的意志,依義而行來貫徹他的主張。我聽過這樣的話,卻沒有見過這樣的人?!?/p>
16.12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了以后,誰都不覺得他有什么好行為可以稱述。伯夷、叔齊兩人餓死在首陽山下,大家到現(xiàn)在還稱頌他。那就是這個意思吧!
16.13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幫硕鴮W(xué)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粚W(xué)禮,無以立?!幫硕鴮W(xué)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yuǎn)其子也。”——陳亢向孔子的兒子伯魚問道:“您在老師那兒,也得著與眾不同的傳授嗎?”答道:“沒有。他曾經(jīng)一個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過。他問我道:‘學(xué)詩沒有?’我道:‘沒有。’他便道:‘不學(xué)詩就不會說話。’我退回便學(xué)詩。過了幾天,他又一個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過。他問道:‘學(xué)禮沒有?’我答:‘沒有?!溃骸粚W(xué)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jù)?!彝嘶乇銓W(xué)禮。只聽到這兩件?!标惪夯厝シ浅8吲d地道:“我問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詩,知道禮,又知道君子對他兒子的態(tài)度?!?/p>
16.14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她自稱為小童;國內(nèi)的人稱她為君夫人,但對外國人便稱她為寡小君;外國人稱她也為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