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邏輯學》,從學習邏輯學的思想準備、邏輯學的基本原理、邏輯學的語言、非邏輯思維的根源、非邏輯思維的主要形式等五個方面簡單的對邏輯學做了介紹。通俗易懂,但也向我們完整的展示了邏輯學的框架,用于最初步的了解。
第一章談談學習邏輯學需要做一些什么樣的思想準備。值得一提的幾點是:
第一點是確認事實,對于獲取某個事物的資料,最可靠的辦法是自己去獲得第一手資料,如果沒有條件獲得第一手資料,就必須嚴格考察所獲間接資料的真實性及可靠性,這是基礎。
第二點是最好確保我們的觀念在外部世界能找到相應的對應物,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觀念是清晰明確的,比如“貓”這個觀念大家就會很明確,但是說牛頭馬面可能不同人的認識就會有偏差。
第三點是觀念需要和語言結合,人們才能順暢交流。為了準確的表達意思,語言最好對應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這才能更好的溝通。但是不同人的語言結構不一樣,你必須先了解聽眾的背景,選擇合適的語言去表達,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物理學家討論測不準原理,可以不停的運用專業術語,但是對于普通人講這個,則需要用比較通俗的語言。
第四點是對于客觀命題,比如“泰山在山東”就可以直接陳述,而對于“泰山是秀美的”這種主觀命題,最好有相應的論證來證明。
第二章講到關于邏輯學的基本原理,講到了四大定律,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排中律(一個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充足理由律(每個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這個定律好像是作者)、矛盾律(同一時刻,某個事物不可能在同一個方面就是這樣又不是這樣)。對于排中律還有點疑惑,因為量子力學里面講,電子在沒有被測量前在某個位置是處在存在與不存在的狀態。不過因為退相干原理,對于宏觀事物排中律還是很正確的。
也講了了邏輯下定義的兩個步驟,第一將要定義的術語放入最相近的類別中,第二確定其與同類中其他事物不同的特性。比如亞里士多德對人的經典定義“理性的動物”。通過這辦法可以幫助我們定義很多主觀的事物,比如害怕,第一步:害怕是一種情緒,第二步:害怕可以促使逃避所感知的危險。通過這樣的定義方法,可以讓我們通過查看定義來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質。這為后面的各種推理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章講了論證的兩個重要的要素,前提和結論,前提必須是真實,并且有合理的論證結構才能得到強有力的結論。其次我們要懂得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結論,而歸納論證只能得出可能性結論。演繹論證的基本原理是:從一個我們知道為真的命題(大前提)開始,經過抽絲剝繭的分析(通過小前提到結論)得出原始命題后隱含的是什么。結論的真實性已經包含在大前提中。論證只是把它形諸于外??梢哉f,演繹論證是解析過程,因為它把普遍的事實還原成了它的組成部分。歸納論證的前提則是一個由特殊命題組合而成的系列證據。這些證據是得出一個關于它們共性的可信的結論的基礎歸納推理的目的是對大量的事物做出可信的一般性結論。
第四章的非邏輯思維的根源和第五章的非邏輯思維的主要形式泛泛的介紹了些內容,我們日常都會有涉及,快速瀏覽一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