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個人生問題困擾自己很久了,最近的工作壓力不大,但是自己一直找不到屬于自己的節奏。有些很簡單的工作,自己不愿意去做,沿襲了在學校的不好的習慣,一直在拖延,拖到后面沒辦法了,要挨罵才把事情做好,同事都看不下去了,說我有嚴重的拖延癥,并提了意見,希望我能在交出工作的前一天把事情做完提前一天當做事情截止日期。因為自己一直不愿意去總結去面對這些問題,所以老是在重蹈昨日覆轍。這樣的生活我真的不想再這樣持續下去了。我畢業將近一年,工作中并沒太大的提升,自己一直在吃老本,很久沒有好好看完一本書,原來自己喜歡到戶外去逛逛的,現在也放棄了,天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天的時間匆匆流逝,空留自己空悲切。
今天看了一個比較好的知乎問答記下來以儆效尤:典型的學生思維有哪些:
一、誤以為拖延有助于解決問題?
學生時代,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是有明確節點的,只要撐到了時間節點就能迎來必然的變化。對于學生而言,很多問題可以通過拖延解決!與其費心費力的解決問題,不如在拖延等待問題的不了了之,比如遇到了難學的知識,拖延到考完試就可以了。而職場不同于學校,這里并沒有一條規劃好的道路。一切的成長和進步,都需要用行動去求得。
拖延不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了。我們從“打怪升級”變成了“荒野求生”。從此,再也沒有設定好的任務和路線,何去何從,由我們自己決定,因為不會有人告訴你什么時候能加薪在、升職走向人生巔峰,改變的契機本身就需要在行動中發現。
二、輕易承諾、隨意執行
學生的另一大行為特點就是會輕易地答應別人,并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感覺隨意執行。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選擇人際關系的自由、也不太需要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負責,學生這個職業是義務強制的、同學的關系是安排好的。比如,一個同學約了另一個同學去圖書館,即使爽約了也不會失去這個同學。但是,進入職場后,一個不信守承諾、隨意應承別人、滿嘴跑火車的人,沒有雇主敢用、沒有人敢與你合作沒有人放心把事交給你辦。若是因你言而無信而誤了事,沒有任何人會同情你,給你再大懲罰也不過分。另外,與學生時代的承諾不同,職場中承諾的要求更高,往往要具體到事情的結果:一件事要怎么辦、如何才算辦好了,都是承諾的一部分。所以,答應之前必須得清楚自己能否勝任請求,答應了就一定要盡全力辦好。事情干了一半就交差是不能原諒的,答應了的事情辦不下來的唯一理由是不可抗力的客觀因素,而你的習慣和喜好根本就不是理由。
總之,謹慎答應、言而有信是成年人的基本道德規范。
三、誤以為人的價值可用標準化評價來概括
學生時代習慣于使用標準化評價來考量一個人的品質,比如學習成績、文體活動、獎項等。其原因是學生時代的行為比較簡單,學習、休息、體育、考試,這幾樣就能概括學生時代的主要任務了。這些恰恰都是可以被標準化衡量的,而且最重要的考試成績又是標準化做得最細致的。但進入職場后,職場對于人的評價和認可是基于綜合因素考量的。比如:KPI不是決定職場晉升的唯一標準,拉關系這種不可被標準化衡量的能力也是一個立足于職場的原因。思維、精神強度、能力、技術、體力、命運等事物都影響著一個職場人的生存和發展,在這種綜合性考量中,能被標準化評價的往往粘很小一部分。拜托這種學生思維,你就可以主動培養一些更深刻但更不可量化的能力。比如電影《一代宗師》里,中華武士會會長的接班儀式這種認定武林第一強人的地方,宮寶森與葉問比試的竟然不是武功,而是借掰餅談思想;而馬三雖然武功高強,卻終究還是輸給了宮二這位肝膽忠烈的女子。
擺脫這種學生思維,你就可以主動培養一些更深刻但更不可量化的能力。
畢竟人比數字大多了。
希望自己從今往后,不輕易承諾,不再拖延、不隨意評論他人,給別人貼標簽歸類,和別人的有點合作,而不是揪著別人的小辮子和過錯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