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在看這本書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喜歡閱讀的,而且和周圍的人比起來,我算是閱讀量不少的。但是,當我真正的看完這本書以后,我發覺自己原來不算是會讀書。會,在這里指的是擅長。
圖片來自豆瓣閱讀
本書的作者之一韓國人二志成先生,在寫作的時候,一直生動地夢想著自己成為暢銷書作家的情景。但10年來,等待他的始終是出版社的拒絕。2003年3月,他的處女作終于面世了,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并沒有引起讀者們的關注。之后,作者也曾多次出書,但反應均不理想。長達14年7個月之久的無名歲月,對于一個作家來說,無疑是一種煎熬,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而是一直靠“我不放棄夢想,夢想就不會放棄我”的信念堅持了下來。2007年——作者人生的轉折點,他的作品《女人就應該像希拉里一樣》的銷量接近30萬本,一躍成為當時的暢銷書,而二志成先生也順其自然地成了暢銷書作家。
而這本書,是作者在2013年出版的,在豆瓣上的評分(7.2分)其實并不高。我因緣際會,聽到貓老師的分享才得知這本書。那時候,我還以為這又是一碗雞湯。但是沒想到結果卻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在這本書里,作者說:“正確的讀書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讀,不是用大腦去認知,而是用身體去實踐。”
而另一個作者鄭會一先生則是一個原本被醫生判定活不過五年的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在2007年遇到二志成先生之后,被他引導成為1年讀365本書的讀書達人,并且在2011年成為“英那韓”英語學校校長(江南區首屈一指的英文學校)。他說所有的變化都是經過一閱讀,二思考,三實踐的過程實現的。
這本書主要寫一個名為洪鎮洙的職場年輕人,通過讀書,在導師鄭會一、李智厚,和朋友尹明勛、劉河英的幫助下,實現了人生三級跳,不僅升職加薪,還結束了單身狗的生活,開始了嶄新的人生。這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解了一種讀書的方法。用三步走的方式,來闡述一種讀書方法。讓我們來看看,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神奇讀書法吧。
第一,在一百天里完成33本書,并且有相關的讀書規范。
1.購買能夠抓住你心的33本書,不論是書的封面,作家還是內容。
2.每天早晨和晚上睡覺前大聲連說三遍:“我今天要讀書。”這句話。
3-1.在日記本或者筆記本上堅持寫讀書日記,同事也簡單記錄下書的名字和所讀頁數等。
3-2.嚴格遵守早晨讀書1小時。
4.嚴格遵守晚上讀書1小時。
5.嚴格遵守上下班路上各讀書30分鐘。
6.每天利用開始工作前的時間和午餐時間讀5-10分鐘的名言錄。
7.一定要做到平均1周讀2本書。
“100天讀33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在初始階段培養讀書習慣。讀書方法的第一階段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讀書習慣上。任何時候最重要的都是終極目標。”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覺得很容易,我開始的時候也以為很容易。事實上,我實驗了一個月,發現我還是無法完全做到。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時間安排來閱讀,卻無法完全做到上面的七點。原因在于我是一個職場媽媽,除了工作,回家還有一堆家務,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要照顧。但是我堅持做到了每周平均2本書。我現在專注的是心理學,營銷,經管等方面。就算我做到了每周平均2本書,我也發現我竟然幾乎擠不出時間來整理我的讀書筆記。
書里有這么一句話,“請你仔細觀察一下你周圍那些出色的同事都在讀些什么做些什么。要想離開相差無幾的競爭環境,僅僅不停歇地奔跑是不夠的,還需要付出兩倍以上的努力才能夠實現。”這句話我看到的時候,我知道我必須努力奔跑了,因為就像書里寫的,我想要離開這個環境,那么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僅如此,更因為我身邊有很多比我優秀多得多的人,卻在拼了命的努力,再這樣下去,我只會被遠遠拋下。在人生的馬拉松上,我不求第一,但我要更努力的奔跑。不和別人比較,卻需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較。
每一本書,其實只要有一個觀點或者一句話,一個情景讓你有所觸動,有所感悟,有所心得,這本書就已經值回票價。
第二步,利用1年的時間,讀100本與自己業務相關的書籍。
1.每個月買10本業務領域里的經典讀物。
2.一周讀兩本。
3.在必須知曉的部分下邊畫橫線做標記,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想法。
4.重要的內容要抄錄或者錄音,利用上下班時間,反復讀或聽,慢慢消化吸收成自己的東西。
5.每個周末寫當周所讀兩本書的評論。
“一個人讀再多的書,讀完了事,那也是毫無意義的。在我看來,通過讀書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應用到自己的人生,使之發生變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有了明確的讀書目的,就應該大膽地去實踐。”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更需要帶著問題去工作,去閱讀,才能夠有所收獲。就像《深度學習的藝術》里寫道,成功的學習,必須放置在一個特定的問題情境下。在你苦苦思索而不得的時候,你才會用心去琢磨,去尋找,去推敲。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學習,你所學習到的知識就和你本身有了巨大的關聯。你會從中發現有關你追尋的那個答案的蛛絲馬跡,甚至有時候讀到某一句話時,豁然開朗。在此時,你也就更加深刻的理解記憶住了。這種學習也就比起單純的看過,讀過,背過,效果好得多。
6.把你至今通過讀書學習掌握的知識教給別人。(重點)
在這個階段,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專注于某一個領域,成為這個領域里的專家。特別對于職場人而言,在自己的領域內,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至關重要。
第三步,一年讀365本書
1.首先,讀100本有關當代成功CEO的書,不管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
2.其次,讀100本自我啟迪累的書籍。(類似《自我拯救》)
3.最后,讀165本培養領導才能的書,包括記述偉大人物的傳記、自傳、評傳。
其實在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時候,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步驟。就是采訪名人。我所認識的人里面就有一位獨立采訪人真正實踐這個步驟,并且做的很成功,在四個多月的努力過后,他把微信的公眾平臺做到十萬粉絲。這本書也是他推薦的,在此也一并感謝他。謝謝你,貓老師。
我以前其實不知道空杯理論,總是抱著自己滿滿的主觀想法去看待很多事情。包括書,我以前也是挑刺多。但是換個角度想想,起碼人家已經出書了。而我呢?我連真正的文章都沒有好好寫過。就從這個角度來說,每一本書,我覺得都應該抱著一種先從零去看的心態,再分析整理出自己所需要的,有所獲的那一點,也就足夠了。起碼,這本書,于我而言,也許真是一個轉變我命運的契機。
讀完這本書以后,五月份就開始100天33本書的計劃,也如期進行了一個半月。在擠時間讀書的時候,發現時間在那時是飛快的。閱讀對我來說,其實是一種和吃飯一樣必須的活動,但在五月以前,我并沒有把這件事當成一個重要的事情對待。但在讀完這本書以后,我嘗試的問了我自己,我是不是也可以做到?我以前一直自認為的閱讀量,其實和豆瓣的大神相比,根本連零頭都沒有。到此刻,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孤陋寡聞,才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早已改變,而我還在坐井觀天。于是,我開始下決心改變。在堅持了一個半月的讀書以后,我發現我需要輸出。我需要寫出我的故事。
記得五月剛開始的時候,我在心里有些汗顏,我真的能夠做到嗎?事實證明,我真的做到了。可是還沒有達標,我只是看過,卻沒有好好的整理出來,沒有把看到的學到的好好反芻,內化成自己的。但是,我知道我已經開始脫離我的舒適區了。就像五月中旬的時候,我發覺我有些讀不進去了。我有些慌張,有些郁悶,然后我按照書里說的方法,轉換心情,放假兩天,不看書,接著又可以繼續看下去了。原來很多時候,在開始一個新的習慣時,身體總會按照舊的行為模式表現抗拒,而一旦你一步步跨過困難,新的習慣和行為模式也就可以慢慢建立起來。
書,就在那里,你讀或者不讀,它都在那里。無論我的書評寫的怎樣,你都需要自己去看看,才能發現其中只屬于你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