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是天才,腦子里不經意會閃現一些很不錯的點子,但是由于沒有進行記錄和后續的細化深入,點子永遠都只停留在你腦子里。當點子終于有用武之地的時候,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也許你什么都想不起來是了,OMG~我的腦子到底是不是壞了?
印象筆記這本書里面第一章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深刻: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太多的想法和日常雜事會讓我們心煩意亂,沒有辦法騰出空間來思考和創造。那我們該怎么辦呢?該如何給大腦騰出空間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呢?
首先,你可以做一件最簡單的事情,把各種散落的點子用筆記錄在便利貼上。當你寫下來,你自己都會感到輕松很多,因為你不需要再花精力去記它了。對,記錄的目的就是為了遺忘。
那問題又來了,寫了一大堆便利貼我該怎么辦呢?該如何讓這些看似完全不相關的想法產生聯系呢?
來看個例子:某暢銷書高產作者,有一個日常習慣,在她的書柜里有幾個自己關注主題的箱子,平日里只要她有靈感或者遇見什么能觸發到她的事情她就會寫一張紙條,扔到對應分類的箱子里去,當箱子滿了的時候她會把所有的紙條都拿出來進行篩選整理,整理完后一個主題的框架也逐漸清晰起來。
再有才華的人靈感和素材也不是一天從腦子里涌現出來的,這都是通過有意識的積累,不斷的總結整理才會形成的。總結一下,如何整理零散思維的兩個步驟:
1、將大腦中的零碎的想法記錄下來,并且視覺化,可以用便利貼的形式呈現。
2、將這些便利貼重組,可以找一個大的空間,將這些便利貼按照你的思考邏輯,找出它們的關系,讓他們變得有序。
說到這里,腦子里面的一部分混亂的思緒已經被我們拿出來擺整齊。此時你可以給你排好的便利貼拍一張照片,或者直接在電腦里面做成腦圖,將整理電子化后的思維存到你的印象筆記或者電腦中的相關主題的夾子里,打好標簽。比如,時間管理、親子關系、創意美術等,當你需要使用相關內容的時候,使用搜索功能即可調取。
好了到這里為止,恭喜你腦子中這部分的相關內容可以全部刪除了。
這種整理方法,可以運用到寫文章、寫報告、做策劃等各個方面,只要你覺得混亂不堪一團毛線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