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學習的誤區
信息爆炸、知識焦慮的時代我們很多人都得了一種病,叫做“偽學習”綜合征。具體癥狀表現為:追逐各類干貨、追捧各類大神、崇拜各種新知、沉迷于不解實際決問題的努力。囤積收藏了一堆音頻、PPT,奔走于各大牛人的分享,喜歡堅持各種打卡、早起背單詞。
想必說完后,很多人會噴我,怎么了,努力折騰總比什么不做強吧!是的,偽學習不見得都不好,有些人學成了大俠,武藝高強。但是大部分人幾乎沒有任何成長。聽過的課、讀過的書如過眼云煙,和現在的生活沒產生任何聯系。大多停留在“聽聽激動,想想感動,過后不動”的窘境里。
成人學習應該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缺什么補什么,而不是看見什么好就學什么。拿到一本書就要從頭讀到尾,那是學院式的學習,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知識本身是廉價的,重要的是知識是否能幫助我們改善工作和生活。我們應該從自身問題出發,聯系生活實際,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改變行為,解決實際問題。
對于成年人或者職場人來說,怎樣能夠實現真正的成長呢?關鍵在于自己:
1.是否有足夠的學習能力,能夠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知行合一
2.是否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成為專家
如何提升學習能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下面會和大家分享。
二:一個好用的工具--便簽法
任何好的思維方式都需要一個工具來培養和刻意練習。便簽法傳遞就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通過便簽法幫助你內化和應用知識,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便簽法適用于閱讀致用類圖書,不適合小說、虛構、科幻類書籍。
什么是便簽法呢?準備三張便簽,第一張便簽,看書時碰到自己心動的片段,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切忌附會舊知。第二張便簽,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內化知識,和自己產生關聯。切忌泛泛而談。第三張便簽,規劃具體應用,確定目標和具體行動步驟,符合smart原則。切忌決心泛濫,感慨萬千。
三張便簽,培養一個好的思維方式,看似簡單,使用起來卻沒那么容易,比如聯系自己實際經驗的時候想不到具體的場景,沒有具體的時間、事件,說出來的案例都是“總是、經常、好多……”從而不能在自己和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不能很好的內化知識。比如A2應用時表決心,說感慨,沒有具體的目標和可控的行動。如何去更好的使用這個工具,唯有多多體會和練習了。
便簽法不只適用于讀書,其實我們在平時看微信文章的時候就可以用起來了。拿到一篇文章,當你想轉發的時候,自己是否能重述下、或者補充下自己的相關經驗、或者寫出自己的應用或者行動。只要做到了任何一點,這篇文章對你就有價值。當然了,如果沒有想法,那么這篇文章可能目前對你的意義就不大了。
三:提升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強的人面對新信息可以快速了解,既不全盤接受,也不全盤否定,而是明確信息的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如何更好的和已有知識補充融合,為自己所用。學習能力強的人面對知識可以很好的關聯自己經驗,規劃行動應用,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能力強的人面對已有的經驗懂得追問和反思,系統化理論化反思結果,測試和行動。(庫伯學習圈)
所以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打造自己的學習力。分析與整理信息、內化和應用知識、追問和反思經驗。
經驗經過追問和反思可以沉淀出信息,信息經過分析和整理可以升華成知識,知識經過內化和應用可轉化成能力。行動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信息,反思帶來新的知識……這樣,學習者的能力可以不斷在體驗和反思中循環、上升。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這三個維度同樣可以利用便簽法來練習。
一:反思和追問經驗
人有兩套學習機制,一套叫K機制(knowledge),一套是E機制(experience),反思和追問經驗就屬于后者,從書本中學習屬于前者。有些人認為讀書無用,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有些人認為知識改變命運,證書和學歷是最好的武器。其實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紙上知識經過實際運用,經驗經過觀察反思和行動反饋,都能轉化成自己的能力。
關于從經驗中學習,有個著名的理論叫“庫伯學習圈”。學習的起點是人們的經驗,然后對經驗進行反思,然后系統化、理論化反思的結果,最后是行動,行動中出現問題,開始新一輪的循環。
這也解決了之前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就是我有時候做事情總是害怕出錯,怕做不好,怕不能展現最好的自己,于是很多時候會拖延、焦慮、就像是被捆住了手腳,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思考以及看到這張圖,慢慢理解誰都不是完美的,犯錯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這是人之常情,把它當作經驗或者反饋,促進自己更快的成長。想要成長就要接受不斷的犯錯和不完美。
說了那么多,那么如何利用便簽法來實現反思和追問的學習過程呢?
- 從A1開始使用便簽,描述自己的經驗,最好是重要或緊迫的問題。
思考這個問題是否有現成的或者可供參考的方案?
—— 如果有,那么最好的辦法是明確問題本質后找人或者書,分析整理信息(I),然后內化和應用知識(A2)。不要熱衷于發明。
—— 如果沒有,那么就需要澄清問題及背后的假設、理解問題,找到根源,重新定義問題。很好的追問方法可以通過追問前因后果、適用邊界來進行。- I:反思追問后,寫下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 A2:確定目標,規劃行動方案
二:分析和整理信息
信息和知識不同,信息包含知識。舉個例子,“人一天應該喝八杯水”這是一個信息還是一個知識?是信息,網絡上大多數內容都是信息,包括微信文章、大V發言等等。那我們怎么轉化為知識,為自己所用?就需要分析和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明確前因后果,整理信息最重要的就是明確適用邊界。這也是信息轉化為知識的途徑。也是 I 部分需要做的,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梳理前因后果,適用邊界。
同時對A1和A2的思考也能進一步明確適用邊界。
三:內化和應用知識
內化和應用知識的場景是我們看了一本書,然而覺得對我們沒有太多用處。如何讓知識和自己產生關聯?那么就需要刻意練習內化和應用。
把重述知識(I)、聯結經驗(A1)、規劃應用(A2)變成自己的習慣。
四:構建知識體系
構建知識體系的好處是能夠讓我們有穩固的知識框架,幫助我們建立成長思維、批判式思維、系統思維。在大量信息面前不至于迷失,在復雜問題前不至于無從下手。我們在不同階段會構建很多個不同領域的知識體系,每個人的知識體系也不盡相同,只要自己覺得夠用就好。
便簽法搭建知識體系
1.接收到一個知識點
2.給這個碎片信息加上前因后果
3.加上適用邊界
4.與自己關聯,反思和行動,反思指向過去,行動指向未來
這就是為一個信息或者知識點構建3個維度,加工后的信息伸出6個觸角,等待與其他信息連接。最后,不同知識點相互對接、榫合,形成晶格體系。
搭建知識體系的三種思路
搭建知識體系對應著學習力的三個維度。
1.從問題出發:追問反思,梳理問題本質,確定前因后果,討論中明確適用邊界,追問中規劃行動目標和具體做法。
2.從點到網:對碎片化信息進行分析與整理
3.從網到點:對專業書認真梳理框架,填充到自己的框架中。
總結
以上是我對《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的理解,關于知識體系構建正在實踐中,還沒有有切身的體會,慢慢學習,后續會寫些更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實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