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①:“魏王貽我大瓠之種②,我樹之成③,而實五石④。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⑤。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⑥。非不呺然大也⑦,吾為其無用而掊之⑧。”
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⑨!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⑩,世世以洴澼為事(11)。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12)。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14)。越有難(15),吳王使之將(15),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17)。能不龜手一也(18),或以封(19),或不免于洴澼,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20),而浮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21)!”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22)。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24),立之塗(25),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
莊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26)?卑身而伏(27),以候敖者(28);東西跳梁(29),不辟高下(30);中于機辟(31),死于罔罟(32)。今夫斄牛(33),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34),廣莫之野(35),彷徨乎無為其側(36),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37),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釋】
①惠子:宋國人,姓惠名施,做過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莊子的朋友,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許多篇章中所寫惠施與莊子的故事,多為寓言性質,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②魏王:即梁惠王。貽(yí):贈送。瓠(hú):葫蘆。
③樹:種植、培育。
④實:結的葫蘆。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⑤舉:拿起來。
⑥瓠落:又寫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樣子。
⑦呺(xiāo)然:龐大而又中空的樣子。
⑧為(wèi):因為。掊(pǒu):砸破。
⑨固:實在,確實。
⑩龜(jūn):通作“皸”,皮膚受凍開裂。
(11)洴(píng):浮。澼(pí):在水中漂洗。(kuàng):絲絮。
(12)方:藥方。
(13)鬻(yù):賣,出售。
(14)說(shuì):勸說,游說。
(15)難:發難,這里指越國對吳國有軍事行動。
(16)將(jiàng):統帥部隊。
(17)裂:劃分出。
(18)一:同一,一樣的。
(19)或:無定代詞,這里指有的人。以:憑借,其后省去賓語“不龜手之藥”。
(20)慮:考慮。一說通作“攄”,用繩絡綴結。樽:本為酒器,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種鳧水工具,俗稱腰舟。
(21)蓬:草名,其狀彎曲不直。“有蓬之心”喻指見識淺薄不能通曉大道理。
(22)樗(chū):一種高大的落葉喬木,但木質粗劣不可用。
(23)大本:樹干粗大。擁(擁)腫:今寫作“臃腫”,這里形容樹干彎曲、疙里疙瘩。中(zhòng):符合。繩墨:木工用以求直的墨線。
(24)規矩:即圓規和角尺。
(25)塗:通作“途”,道路。
(26)貍(lí):野貓。狌(shēng):黃鼠狼。
(27)卑:低。
(28)敖:通“遨”,遨游。
(29)跳梁:跳踉,跳躍、竄越的意思。
(30)辟:避開;這個意義后代寫作“避”。
(31)機辟:捕獸的機關陷阱。
(32)罔:網。罟(gǔ):網的總稱。
(33)斄(lí)牛:牦牛。
(34)無何有之鄉:指什么也沒有生長的地方。
(35)莫:大。
(36)彷徨:徘徊,縱放。無為:無所事事。
(37)夭:夭折。斤:伐木之斧。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壓力。把它剖開做瓢也太大了,沒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砸爛了它。”
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善于調制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游客聽說了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游客得到藥方,來游說吳王。正巧越國發難,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皸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積的大葫蘆,怎么不考慮用它來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干卻疙里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的言談,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
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低著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覓食或游樂的小動物。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跳來跳去,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上下竄越,不曾想到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于獵網之中。再有那斄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過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這么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么用處,怎么不把它栽種在什么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樹旁,優游自在地躺臥于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么用場,可是哪里又會有什么困苦呢?”?
【學究】
惠子和莊子這對千年冤家就這樣出場了。沒有惠子的陪襯,莊子也無法展示其才華。惠子是名家的代表,莊子是道家的代表,惠子著像,莊子就理,原本兩者對世界的看法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表現出來卻形成了極其矛盾的現象。實際上,這兩位老朋友彼此成就了彼此,才是最精彩的實在。這兩者的關系充分顯示了矛盾關系的對立、統一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陰陽互動關系,實在是一種奇妙的存在。
兩段對話,惠子借現實的東西來說明莊子是個華而不實的人,莊子卻說出了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指出惠子有眼無珠,不會因地制宜。莊子不反對惠子所說的話,而是讓惠子自己去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思想本質,讓惠子明白自己不會轉換思想,錯不在莊子,而在于惠子。這種對話的 奇妙之處在于彼此的互動中,問題的答案就在問題之中。
借用生活中出現的案例來說出哲理,這是哲學家常用的手段。但這兩位大家依然站在像思維中去描述事理,并沒有在初始階段去探索,停留在物像中討論,所以說兩位都不是得勝者,伯仲之間。不過看他們的對話,實在是一件美妙的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