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即是轉識成智。
什么是識?就是心靈通過感官接觸對象、攀緣對象、感受對象、分別對象,然后形成對對象的認識。
識的特點是片面性、孤立性、主觀性、概念性。
什么是智?就是心靈在內心深處通過對對象所顯現的現象的深入觀察而看到對象最究竟的本質,從而看清事物的真相,當看清事物的真相后,心靈就解脫了對事物的攀緣,保持心靈的獨立自主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
智的特點是全面性、立體性、客觀性、超越性。
什么是觀?就是從感官淺表性的看,轉為深入的觀察,觀察現象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如何消失?是否有恒常不變的本質?等等。
當深入地觀察事物的本質,就不再淺表性地下結論,而是從本質上下結論,從而獲得對事物真相的認識。
所有的事物,淺表性地看,和深入地觀察,所得到的結論通常差異很大,甚至是天壤之別。
觀,并不是去考察事物的細節,即不是在水平的方向去觀察地更為仔細,而是縱向深入,從更多的維度去考察事物在不同維度下所表現出的性質。
當站在不同的維度,得出不同的結論時,就說明了事物沒有恒常不變的本質,只是在相對的維度中產生相對的意義。
而當我們深入去追蹤事物產生的條件時,會發現一個根本性的秘密,就是所有的事物其實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
比如一個杯子,不論這個杯子的材質具體是陶瓷的,還是不銹鋼的,還是塑料的,當你去追蹤這個杯子產生的所有條件,以及產生這個杯子所有條件的所有條件,一直這樣追蹤下去時,你會發現,只要是這個宇宙中存在的,都必將會相互聯系在一起。這個杯子只是各種條件具備后的一種顯現。這種顯現也只是暫時性的,并不能永恒。
包括我們自己也是如此。
沒有水,不會有我們,沒有空氣,不會有我們,沒有植物,不會有我們,沒有動物,不會有我們,沒有地球,不會有我們,沒有太陽,也不會有我們。
你還會發現,水,直接或間接地存在于一切之中,陽光,直接或間接的存在于一切之中,空氣直接或間接地存在于一切之中。
當一切還原為基本粒子,一切都是基本粒子的存在。
當一切還原為量子,一切都是量子的存在。
而量子,既可以說它是一種實有的粒子,也可以說它是一種虛無的波。
當我們的觀察深入到量子這個維度,一切事物之間的分別就沒有了。
甚至,連實有和虛無之間的分別也沒有了。
實有和虛無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既可以展現為實有,也可以展現為虛無。
當我們用來定義事物真相本質的[實有]和[虛無]也只是一種現象的時候,實有和虛無背后的那個本質,就面臨著語言無法表達的困境。
只要是我們能夠看到的,一切都是現象。
而現象如何展現,則取決于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角度、維度等等。
不同的方式、方法、角度、維度,看到的現象是不同的。
每一種現象都無法證明自身為真而否定其它為假。在現象這個層面,所有的現象皆是平等的。
而除了現象,根本找不到不變的本質。
或者說,一切只有現象,而沒有本質。
我們唯一能夠確定是真實存在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在看。
當我們來到量子的層面,我們的身體就成了虛空,或者說,我們的身體,在我們的“眼里”,既可以視為一種虛無,也可以視為一種實有,但不管是虛無,還是實有,都不能完全斷定。
這虛無,本身就含著實有。
同樣的,這實有,本身就含著虛無。
當構成我們身體的所有的一切,來到了虛無與實有不斷變幻之境,我們除了知道自己在用心靈在觀以外,無法下任何確定性的結論。
而我們的心靈,卻并無一個可視化現象的展現。
它更像是一個虛無,因為沒有可見之形。
同時它也并非是完全的虛無,因為我們正是因為心靈的存在才能觀察這一切。
這一切一切現象的展現,都是因為心靈的存在,才會展現在心靈面前。
如果沒有心靈的存在,那是誰見到了這一切一切的現象呢?
一切現象的展現,唯一取決于心靈的觀察方式、方法、角度、維度。
而在最深的層面,一切現象全部都如同幻影般,沒有任何實質。
心的變化,帶來了現象的變化,一切現象,隨心而變。
而心,除了能觀見現象的變化之外,本身卻找不到任何存在的痕跡。
因此,最終的結論就是,只有“觀”能夠被證明為確定的存在,而“觀”的主體和客體,均是找不到任何實質的,同歸于“空”。
這個“觀”即代表了我們的心,除了我們的心,一切都只是心靈變化所產生的幻相,沒有任何實質。包括生死,也是如此。
以空寂為體,以觀為用的心,是離于任何現象的,不在任何現象之中。
生,是映在心靈中的幻相,死,也是映在心靈中的幻相。
只有幻相在不斷的變化,而沒有一個本質的東西真的出生、真的死亡。
這,就是超越生死的智慧。
觀,既是心靈最根本的功用,也是超越生死幻相的根本方法。
觀,即可轉識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