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季平子在叔仲穆子的慫恿下向叔孫昭子挑釁的鬧劇盡管都記載在《傳》文昭公十二年之下,但是其發生應在昭公十年的 “郠之役” 之后不久。這一事件的草草收場,暴露出魯國政壇存在的好幾個問題:
首先,魯國六卿格局確實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矛盾,也即季、孟由于家主早亡導致輩分落后于叔孫氏。但是就實力而言,季、孟又明顯占優,所以 “三桓” 之間存在暫時無法調和的矛盾。
其次,從季孫意如在被迫與叔孫婼對質前后表現出前倨后恭的態度,以及歸罪于原本幫他出主意的叔仲小一事來看,其輕佻自傲而又毫無主見和擔當的嘴臉暴露無遺。此時如果誰對季氏的財富和權勢有想法的話,那么季平子這位年輕的家主就是一個脆弱的窗口。
最后,別忘了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六卿之中排名最后的出身 “成族” 的公子慭,也就是魯昭公的叔父,早就被季、孟、子叔這些年幼晚輩排在前面不滿意。自從魯國由 “三軍制” 調整為 “兩軍制” 后,叔仲氏和子仲氏又都失去了軍行。現在隨著公子慭逐漸年長,又能對魯昭公這位庶出的侄子產生一定影響,必然開始盤算著能否找機會驅逐季、孟并為自己博得更高的權勢和財富。
現在叔仲小和公子慭(子仲)都已經對季孫不滿了,還需要一個內部的串通者來配合攻破季氏這座堡壘:
……季平子立,而不禮于南蒯。南蒯謂子仲:“吾出季氏,而歸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費為公臣。”子仲許之。南蒯語叔仲穆子,且告之故……(左傳.昭公十二年)
之前竭力為季武子出謀劃策推動叔孫氏內亂的費邑宰南遺此時也已經去世,其子南蒯繼任費宰,不過卻遭到繼任季氏家主的季孫意如輕視,為此頗為不滿。南蒯洞悉叔仲小和公子慭對季氏的不滿與覬覦,主動向這兩位提出了發動政變的意向。這一年(前530)魯國六卿格局跟 “郠之役” 當年相比其實并沒有變化:
而軍行也沒有發生過調整:
如果按照南蒯的口頭提出的構想,如果自己聯合公子慭和叔仲氏,并能得到各個沒落公族的支持在外力的支持下驅逐季氏,而叔孫昭子由于不久前與季平子因為功勛一事的齟齬必然會袖手旁觀,那么屆時六卿格局將重排為:
也即由公子慭取代季孫意如的位置,也即 “吾出季氏......子更其位”,而南氏則將自己擁有費邑而直接作為公臣而入卿。這樣軍行也將調整為:
也即叔孫婼與公子慭各領一軍。這樣既照顧到了根深蒂固的 “桓族” 總體利益,也使得近支公族掌控一半軍力。
不過這一構想過于理想化了,因為至少季氏、孟氏和子叔氏之間是高度綁定的,因此不可能繞過叔弓和仲孫貜而單獨驅逐季孫,所以事實上還需要拉攏更多的潛在合作者,諸如之前一度受到 “三桓” 排擠而失勢的 “孝族” 臧氏、郈氏以及 “莊族” 仲氏等。然而可能由于事出倉促,以及謀劃者的自私或者短視而沒能夠聯合更多的力量,導致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