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這本書是因為孟非在“四大名助”里的推薦。
“四大名助”有一期節目的求助者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她的煩惱是無法擺脫一位追求者。從節目中看,這位追求者長相、氣質、談吐都不錯,可是姑娘就是覺得和他不來電。姑娘和這位男子相識于十幾歲的年紀,男子鐘情于姑娘已有二十年。據這位男子說,這二十年的時間里,他認始終定了這個姑娘就是他想要的人,唯一的所愛。所以,從未對其他女子動過情,這個故事令人唏噓不已。于是,孟非給這位專情的男子介紹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孟非告訴他,書里邊的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愛戀穿越半個多世紀,在這50多年時間里,他歷經了各種各樣的女人和愛情,最后依然覺得女主人公是他一生所愛。孟非建議男子看這本書,并告訴他,如果他和書里的男主人公一樣,做了其他愛情的嘗試之后,依然覺得眼前的這位姑娘是最好的,到時候再回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西亞?﹒馬爾克斯
在看了那期節目之后,我上網找到《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原來這本書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曾獲諾貝爾獎文學獎。我讀過他的《百年孤獨》,并且連續讀了兩遍,第一遍純屬被故事吸引,迫切的想知道結局;第二遍是因為這本書的文學價值使我想再渡玩味。并且,如果時間容許,我還會讀第三遍,因為讀第二遍時和第一遍的感受、收獲已經不同了。一本好書,在不同的年齡段讀來收獲是不一樣的,比如《紅樓夢》,我真的記不起讀了多少遍了,每讀一回,感受都不一樣,每次都能品出之前不曾體會的味道。這就是為什么名著能跨越時空始終被人們推崇的原因。
因為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文學界的成就,以及《百年孤獨》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使然,我將《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列入了我的必讀書目。
《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我只讀了一遍。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最后一個字時,男主人公阿里薩在我腦子里依然是謎一樣的存在。于是,決定再拜讀一遍,破解一下阿里薩這個男人。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對《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作品的評價是:這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發自內心的創作。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作品,而《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講的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霍亂時期的愛情》故事的靈感有一部分源自于作者父母的愛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父親曾是報務員、詩人和小提琴者,他愛上了一位與其社會地位相差懸殊的姑娘,這姑娘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母親,他們的愛情注定遭遇世俗的反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父親和書里的阿里薩一樣,大膽的在窗下為心愛的姑娘演奏小夜曲。為了連根鏟除年輕人熾熱的戀情,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外公也像小說中的洛倫索·達薩(女主人公的父親)那樣舉家搬遷時,他的父親就聯絡了他們沿途經過的城鎮的報務員們幫助兩人通過電報進行密切聯系。比故事中的主人公幸運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父母的結合沒有穿越50年。
我曾經一度懷疑是否真的有阿里薩這樣的癡情漢,當我了解到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他父母的真實故事時,我不禁折服于愛情的強大威力。
當我第二遍拜讀剛開個了頭的時候,一位妹妹把書借走了,所以不得與《霍亂時間的愛情》暫且別過,另讀其他,當妹妹把書還回來的時候,我正在拜讀龍應臺的《美麗的權利》。因為《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個人覺得很好,所以在此先粗淺的聊一下,分享一下鄙見,待我有幸拜讀第二遍后,有了新的心得,再與大家詳細分享。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里,阿里薩愛慕一生的姑娘叫費爾明娜,一個很小就失去了母親的孤獨女孩。我想,正因為她孤獨、缺愛,所以在十三歲時,遇見那個每天坐在小花園里守候的仰慕者阿里薩時才特別能夠引起她的注意吧!從而在接下來四年的歲月里,她與阿里薩近乎柏拉圖的愛戀始終充實和浸潤著她孤獨的心靈。
十七歲的阿里薩偶然遇到十三歲的費爾明娜,費爾明娜用她那雙直到暮年還保持著清澈的杏核眼望了阿里薩一眼,正是這偶然的一瞥,成為這場半世紀后仍未結束的驚天動地的愛情的源頭。阿里薩對費爾明娜一見鐘。我想,費爾明娜對阿里薩也是一見鐘情的,因為經過那次偶然一瞥,阿里薩那幅無依無靠的可憐相便在她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里薩與費爾明娜在最初的一年時光里,憑借書信互訴衷腸。愛情之火熊熊燃燒,無論在她還是他的生活中,除了想念對方、夢見對方、焦急地等信并回信,便再沒有其他事情。
當他們的愛情被發現后,費爾明娜的父親洛倫索·達薩舉家搬遷。在接下來的三年時光里,兩個人天各一方,阿里薩聯絡了他們沿途經過的城鎮的報務員幫助兩人通過電報進行密切聯系。在這三年里,費爾明娜把這個見不到摸不著的戀人想象成“丈夫”。
費爾明娜在外旅居的歲月里,時光把那個不諳世事小姑娘磨礪成福音花園的女主人:她的父親可以放心讓她理家。她,成熟了。當她返回家鄉再次見到阿里薩時,她眼里的阿里薩還是那副“冰冷的眼睛、青紫的面龐和因愛情的恐懼而變得僵硬的嘴唇”的模樣。她沒有感到愛情的震撼,而是墜入了失望的深淵,我想,這是因為眼前的阿里薩和少女幻想的愛人出現了巨大的反差吧!她恍然大悟,原來自已對自已撒了個彌天大謊:讓一個幻影如此殘酷的在自已心間占據了那么長時間。最終她拒絕了阿里薩,經過一些機緣之后,她嫁給了大名鼎鼎的烏爾比諾醫生。
在經歷了痛失所愛的打擊,萬念俱灰以后,阿里薩又燃起希望,找到了讓他重新振作和活下去的理由。他有一個瘋狂的想法,那就是:他要比烏爾比諾更長壽,在烏爾比諾死去之后,他可以重新擁有他的“花冠女神”費爾明娜。于是,就有了五十年之后的重逢。
在加西亞﹒馬爾克斯老爺子的作品里從來不禁忌性這個話題。他的作品關于性的描寫十分自然、唯美,完全是出于作品本身的需要。
阿里薩認為愛與性應該是統一的,所以,他一直企圖為他的愛保持童真。但不幸的是在他和費爾明娜的愛情凋零之后,他為費爾明娜保持的童真被一個連長相都不知道的女人奪走了。在這次成功的“突襲”中,他找到了肉體的快樂。在歡愉的最頂峰,他發現他對費爾明娜的虛無縹緲的愛可以暫且用世俗的激情來代替。
在半個世紀漫長的等待中,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費爾明娜的思念,因此,失戀的痛苦與空虛也始終如影隨行。所以,他需要更多的肉體之愛來緩解對費爾明娜的思念,來為自己療傷。于是,加西亞﹒馬爾克斯老爺子就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作品里為我們展現了各種各樣的“愛情”。阿里薩小心地、隱秘地經營著他的“愛情”,以至于有了關于他不男不女的名聲。他用這種方式對費爾明娜保持“童真”,事實上,在精神層面,他的確為費爾明娜保持了童真,因為盡管經歷了各種愛的嘗試,他依然只愛費爾明娜。書里這樣寫:他一直都表現得就像是費爾明娜徹頭徹尾的丈夫,肉體上不忠,心靈上卻死心塌地;不停地努力擺脫自己所受的奴役,卻又從不讓自己的背叛給她帶去痛苦。
阿里薩的生命因他對費爾明娜的愛而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費爾明娜。他發現僅靠長壽是不能擊敗烏爾比諾從而擁有費爾明娜的,因為烏爾比諾不但家世顯赫,個人魅力和社會地位也很高。于是,為了能與烏爾比諾實力相當,他不擇手段當上了船務公司的經理,從而擁有了權利、地位和金錢。
在這本書里,除了痛徹心扉、纏綿悱惻的各種愛,關于衰老的描心也最為身臨其境。
開篇的那個自殺者雷米亞﹒得圣阿爾莫,就是因為恐懼衰老而在生命的中途自行了斷的。看完這本書,每個人對衰老這件自然而然、注定要發生的事都會有自已的態度。我曾一度感覺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在宣揚衰老的可怕:記憶的流失,身體的酸味……然而,隨著對本書的深入閱讀,我對衰老的態度慢慢地變得勇敢起來:即然衰老這件事注定要發生,那就勇敢去面對,那就趁年輕,盡力去嘗遍所有痛苦。
在費爾明娜與阿里薩愛情伊始,在兩個人四年的書信往來中,事實上都是自己迷戀著各自想像中的愛情。費爾明娜在十七歲時發現了這一點,及時止步;而阿里薩一生都執迷不悟,這就是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的動力。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男女是因為愛著自已的幻想而走進愛情的呢?有的當真相大白而及時抽身,比如十七歲的費爾明娜,有的執迷不悟,苦苦爭扎,如阿里薩。
婚姻源于愛情,卻又似乎和愛情是兩碼事。
婚姻需要向人們“心中之愛”妥協,幻想在現實面前總是那么蒼白無力。如果阿里薩真的和十七歲的費爾明娜走入婚姻,真能白頭到老嗎?費爾明娜帶著她的虛榮和全部關于愛情的幻想倔強地與烏爾比諾走入婚姻,在患得患失中痛苦掙扎。相形之下,烏爾比諾要現實得多,他清楚自已不愛費爾明娜,他又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娶她:她的美貌能滿足男人的虛榮。他們在漫長的婚姻歲月里相互妥協,換來老年時的琴瑟合鳴。
以上是我讀《霍亂時期的愛情》全部的收獲,至此分享完畢。
歡迎閱讀姊妹篇:《霍亂時期的愛情》賞析之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