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和抄錄心經,
是四年前開始的事情,
時斷時續,一直到今天。
260個字,
真正弄懂它們的意思,
卻僅僅是最近發生的事情。
起初朋友們都不信,
我說自己只是像讀小說一樣讀佛經。
因為他們不知,
在此之前,我遇到喜愛的書或文章,
的確有反復回味品讀的習慣。
佛經,只不過是因為,難懂,
看的次數就不小心,多出來幾百回。
最近,我試著把個中道理,
以輕松的方式說給大家聽,
他們才反應過來,
這幾年,我真的,只不過是,
反反復復去讀了一些不太好懂的文字,最后讀懂了些許,而已。
而對于我自己,
心經既然已經大概知曉,
也無意多做停留,早已走向下一程。
我始終做不到信仰,只能觀望。
其實,經書它本來說的也就是觀照。
內觀自在,外觀世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說白了,
就是叫人聰明點,
知道自己什么德行,
再懂點別人什么套路,
甭到處樹大旗立標桿,上綱上線的,
小愛恨不必非要演出個大是非,
差不多就行了。
不執不住,
是讓人不拘于情緒,知變通。
說白了,還不是,
自古深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
但此套路,是坦誠的套路,
坦誠的套路也是套路,
坦誠,也是套路。
那么,套路,也可以是坦誠。
今天,總體是相對平穩的一天,
也有許多直面內心的觸動。
在真正懂得反思的朋友面前,
自己有種被點醒的感覺。
相信這種感覺是相互的,
有趣的靈魂相遇,彼此觀照,
說它有趣,就在于,
會看到對方自己都看不到的天賦智慧和格局,
人太固執自我,太虛假,是不會有這種經歷的。
信任而直面內心的對話,
真誠而有意義的思考,
需要一點對自我的摒棄和壓制,
但人和事,大概都是相對,
無舍不得,無出不進,無去不留。
傍晚,解決了停電,
坐在書房看起書,
在真正厚重有力量的文字面前,
自己忽然就少了許多妄念。
白天的一席交談中,
對歲月,說沒有惶恐,是騙人的。
三十歲很快就來了,
四十歲的事也常在嘴邊聊著,
還沒有修煉到到不驚不懼不怖,
只是在嘗試著戒驕戒躁。
權衡之后覺得,
歲月再可怕,也遜色孤獨,
孤獨再難耐,也強得過別離和死亡。
所以,
如果活著,
還有幾許知音,
而且正當好年華,
真的沒什么好困惑迷茫不如意的,
用我鹿的話說,咔咔就去干吧。
看的是我期待很久的一本書,
謙遜的態度,
不爭的脾性,
不綴飾的表達,
大概是我欣賞它的最初。
回憶類的書,
一寫就寫盡幾代人生命的書,
如楊先生的我們仨,
如王先生的茶人三部曲,
看著是很累心但震撼的,
但人的記憶,無論多么天賦異稟,
都不是十分準確,
著書立說,仍講求個藝術效果,
閱讀中自己的經歷帶入,
皆會與作者想表達的初衷背離。
所以看書就看,盡信則不如無。
我讀佛經尚且批判,其他也是一般。
雖說寫字,識得一些繁體字,
抄經或是看古文,對語法也不陌生。
但通篇繁體去讀書,
還是連蒙帶猜,有點捉急。
費了很大的勁兒,
漂洋過海地看本書,
要感謝的人,不止一句感謝能說明。?
心里的感念,我想深深地珍藏,
記住,
然后,
在相處的分分秒秒去回饋和呵護。
夜深,得好友相贈一物,
內心感動,猶如買彩票中了500萬。
多謝關照,
多謝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