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高中時語文課上到這一課時,極喜歡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文章讀來蕩氣回腸,文采飛揚,心情低落時,高聲朗誦,讓人不覺精神為之一振。為此曾將文章背的滾瓜爛熟,但是對于文中提到的《周易》一書卻是一直沒有問津。
百家講壇上,曾仕強也講過《易經》,看了幾期,興趣也不大。不知道是否出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束縛,總覺得曾講課如隔靴搔癢。
年前回家時,讀到偶然放到kindle中的南懷瑾《白話易經》,突然來了興致。每一卦的卦辭,都古樸有趣。像是武陵人遇到了桃花源,想入源中一探究竟。
誰曾想,在源外,遇到了熊逸。
熊逸這個人,羅胖在羅輯思維中提到過很多次。自己之前也看過他的《孟子他說》,書不厚,總共有三冊,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解讀我們現在看起來略顯枯燥的《孟子》。我沒有將三冊都看完,覺得第一冊寫得不錯,后面就審美疲勞了,覺得此人言語間略顯輕浮。
但是看了他的《周易江湖》之后,改變了我的看法。
讀完此書,給我的感覺有以下幾點:
一、此人讀書雜學旁收,可以說是無書不讀。這可以從他的解讀中看出來,古今中外的例子,信手拈來。但是,對于《周易》他還是下過很大功夫的。讀《孟子他說》,就感覺是一個玩世不恭的老頑童在給你用不正經的腔調解讀圣人語錄,而這本書,雖然風格依然是老不正經,但是你明顯能夠感覺到他在不正經的背后對此書用心極深。
他從《左傳》的角度切入,利用左傳中占卜的例子研究古人如何利用周易的,確實屬于一個新穎的角度。書中只解讀了乾卦和坤卦,但是卻洋洋灑灑,見解迭出,令人耳目一新。
二、盡信書不如無書
了解到了現在周易其實是《易經》和《易傳》的合體,而《易傳》又與《易經》相隔幾百年。對于《易經》中的有些卦辭,《易傳》尚且不能十拿九穩,也難怪千年來聰明絕頂之人為之絞盡腦汁亦不能探其究竟了。
對于《易經》中的卦辭的每一個字,都不能放過,同時又能生疑,為什么這個字當做這個解釋,而不是那個。
《周易江湖》中熊逸對此類情況進行過多次探討,但是往往最后的結果是一樣的:大師A作A解,大師B作B解,……,至于你相信誰的,自己決定。
總覺得我們東方哲學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悟。沒有那么強的可操作性,也沒有那么多的正確答案,你悟到的就是正確答案。不信諸位請看,王陽明的心學誕生了多少學派。
三、周易不是算卦書
周易每一卦的卦辭都像是一個故事,都在告訴人們做事的道理,做人的準則。所謂善易者不卜,如果能夠理解書中的每一個卦的卦辭是什么樣的,那么不用占卜便知道,我們自身出于什么樣的境地,而我們在這種境地又該怎么做。這里面蘊含了我們老祖宗處事的終極哲學,如果拿來在街邊算命,不免焚琴煮鶴了。
四、周易不主張宿命論
周易一直在強調一個事情:變化。我們不會一直處于低谷,只要我們做好在這個境地應該做的事情,事情就會有轉機,我們不會一直處于巔峰,要居安思危,周易告訴我們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我們在得意時,要看到自己所處的境況,是否危機四伏。
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滿是正能量,讓人在低谷時滿含希望,在得意時,居安思危。
而我們的人生之所以使我們失望,使我們感覺困頓不堪,那不過是我們沒有做在這種情況下該做的事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