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次了解李政濤教授,是他來艾瑞德學校講“名師大講堂”。瘦瘦、高高的他,有著一股學者的雅風,首印象就很好。
? 李政濤教授的講學和別的學者都不同,他的講學課件不是提前做好的,而是在講學中講到什么,在電腦word中就打上什么字。打完字后細細的手指輕輕一抬,像是鋼琴家彈鋼琴一樣優美,驚艷了全場聽眾,當然,對李政濤教授的課也更感興趣了,聽得很是認真。
? 近兩個小時的課在很舒服、很享受的過程中即將結束,李教授打了很多文字,排版很整齊,在結束語后,李教授關閉word后,顯示“是否保存?”在我看來,當然得保存啊,這是一節課的成果啊,回想時也是一種積淀和經驗。可是李教授點了“否”,當時全場觀眾,掌聲響起,持續很久,欽佩之情不以言表,都在驚訝的說:“不可思議。”“太震撼了。”
? ? 對李教授的欽佩之情也是從那時開始的。一種方式、一個動作、一種態度,就收買了人心。多簡單。但是背后又有多少的辛勤付出。
? ? 放寒假前,學校送給每位老師一本《教育與永恒》的書,作者是李政濤教授,哈哈,又可以和高人聊天,又可以品讀教授風雅的學識了。
? ? 整本書如散文詩版的語言,把嚴肅的、深刻的教育理論講的如此和風細雨。此書深藍色的封面,給人一種深邃、悠遠而靜謐的感覺。
? 《教育與永恒》就如一盞燈塔,指引教師困惑的教育生涯。在這本書中對我感觸最大的兩點是“追問教育”和“空間中的教育”。
? ? 李教授在《追問教育》章節中說:“‘教育’是人類最大的難題,這不僅僅是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人,而是‘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有人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有兩件,一是把你的錢裝進我的口袋;二是把我的思想裝進你的頭腦。
? ? 教育之難,在與要把人類已有、教師頭腦里存有的那些最好的思想、經驗和知識‘裝進’學生的頭腦里。
? ? ‘裝進’不是‘填進’,也不是‘裝卸’的‘搬運’,而是‘轉化’。
? ? 教育即轉化。
? ? 教育者有自己的想法或思想,但不能自言自語,他得讓自己的所思所想變成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
? ? 教育之難是轉化之難。”
? ? 是啊,教育之難是轉化之難,教育就是轉化,多么真是的話語,這一定是當過老師的人才能說出的話啊。我自己深有體會。
? ? 還記得我轉化班級里的一個潛力生時付出了有多少,不僅犧牲課余時間給他補課,還一邊鼓勵著他,有點進步趕快給他買點小零食作為獎勵,真是“打一巴掌揉三揉”啊,當然,他自己也很爭氣,轉化有效果,雙方都很高興。不過,現在想想過程還是很煎熬。
? ? 我向來都相信付出都會有收獲的。事實也在證明。
? ? 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是“空間中的教育”。
? ? 與教育即轉化一樣,教育空間里也蘊含著轉化:把自然空間轉化為育人空間。這種轉化的實質是“改造”:對“自然空間”的教育化改造,這是教育目標、教育計劃的一部分。
? ? 空間與能力有關。
? ? 設計教育空間,需要教育想象力。
? ? 想象總是與細節聯系在一起。
? ? ? 空間細節與教育細節更會交織。
? ? ? 文中,李教授提到:“雨天里,校長帶著我在樓道里轉悠,驕傲展示各種設計和裝置,我的腳下卻頻繁打滑,整個身體搖搖欲墜……,我踮著腳尖,如履薄冰式地行走,頭腦一片空白……”讀到這里,我都替李教授捏把汗,心揪的難受,只害怕李教授“啪”的一聲摔倒。哎呀,那么儒雅的一個人,難以想象摔在地上的場景……
? ? 這一點,我們學校就做的很好,學校的裝修很高大上,地面貼的是地板磚,看著很干凈、整潔,但是一到下雨天、下雪天或者遇到一點水,地面就秒變“滑冰場”,學校發現問題后,立即召集后勤部,在學生經常出入的走廊、空地部分,都鋪上了塑料地墊,既好看,又安全,同學們也能大膽的奔跑、玩耍,自然生長。
? ? 細節決定成敗,空間既是“情境”,也是“意境”。有了“情”、“意”的灌注,空間“不空”。
? ? 正所謂“空間不空,人在其中。空間不空,育在其中。
? ? 從“追問教育”到“空間中的教育”,既要教師付出時間和精力,又要付出用心和真誠。一個用心的學校,學生一定有滿滿的安全感。
? ? 教育也就永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