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們認為外向與內向是相對的兩面,我們覺得外向是積極地,內向是消極的。我們鼓勵外向,從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都或要求或渴望我們成為一個外向的人。
但現在有人為內向者發聲,認為內向與外向都是人性特質,并無優劣可言。“成功”更非外向者的專屬詞匯。有很多內向者同樣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你或許被觀點的翻來覆去搞得有些無所適從,但你如果愿意和我一起靜下來仔細想想外向與內向的關系,那么你就會覺得上面兩種觀點都對,但又都不對。
為什么呢?你這么想,就值得再往下看看,這或許會讓你在面臨“我究竟該做一個外向的人,還是一個內向的人?”這樣的問題的時候不再猶豫,不再徘徊。也或許會對您的孩童性格養成有一定幫助。
1·假裝外向者
很多時候人們都不愿意獨自做一件事情,尤其在年紀更輕的時候,哪怕這件事明明一個人就可以完成。
比如在放學后我們總要等待一兩個同路的同學一起回家;到飯堂吃飯,也總要等到相熟的人一起;哪怕下課時間上個衛生間,也要問問周圍同學希望有人同去。
有一天假日,我計劃在家里看書,于是和外界就沒有任何通訊。但我漸漸看不進去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大街上成群結隊的陌生人,只顧著從眼前快步走過,留不下任何印象。心里越來越慌亂,并不是夏天,卻覺得房間里悶的慌。
我想要走出去,但似乎已經錯過了所有值得參與的項目。近處倒是有幾個牌友,要是打麻將,隨時都湊得齊一桌。雖然我很不喜歡麻將,也知道這時間浪費時間的事情,而且我還老TM輸!但即使如此,也一度想要拿起手機約到牌局中去了。
我在害怕什么?
害怕寂寞,孤獨。
我敢說選擇“外向”的人之中,有很大數量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并不為了通過社交來擴充人脈,也不為了在朋友的交談中攝取見識,只為了讓身邊有聲音,可以驅除召之即來的寂寞。
我們把自己安放在并不在意的交際之中,實際上卻成了交際的犧牲品。
這種人,我們暫且稱作“假裝外向者”。
2·有人說:“內向的人更有優勢”?
這種說法我并不認同。但相對于“假裝外向者”,內向的人的確更有優勢。
內向的人雖然缺少交流與分享,但至少能夠將更多時間傾注在自己身上,也不失為一種孤獨的修行。
而“假裝外向者”為了逃避寂寞盲目的消耗了自己的時間,缺少交際目標,自然在交際中的收獲也相對很少。
“假裝外向”應該是最糟糕的了。
如果要避免您的小孩成為“假裝外向者”,那就不要再強迫他們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比如最簡單的——不要強迫他們“叫叔叔阿姨”。更不要在他們不愿開口的時候遷怒于他們。
況且有些父母,想讓孩子表現的大方得體,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面子,這是尤其要避免的。
小孩的思維判斷很單純,如果他們打消父母的憤怒或者滿足父母的期待而“表演”為一個“外向者”,那么他們長大后就很可能因為外界的壓力或期待而成為一個“假裝外向者”。畢竟這都是他們童年的習慣了。
3·外向
有一種人,他們可以為了某個課題在潛心閉關,完全杜絕外界的打擾。而到了演講時間,他們又可以妙語連珠的展示自己的成果,贏得掌聲與喝彩。
又或許僅僅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他們既能全心全意的投入眼前的事項中,又可以在結束時慷慨地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收獲與感觸,探求所遇到的難點。
這種人通常幽默風趣,因為他們注重自己的內在積累,所以在溝通中才又更多可施展的內容與獨立的看法。即使他們在和你開玩笑,也會讓人覺得頗有見地。這就是幽默與逗比的差別。
上面說了如何避免您的小孩成為“假裝外向者”,那么又怎樣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外向者呢?
還是以“叫叔叔阿姨”為例,我們必須先明白讓孩子樂觀積極地接觸他人,首要目標了讓他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關系之中,成為一個真正“外向”的人,而自己的那點“面子”,先放到一邊去吧。
用“興趣引導”的方式,嘗試讓孩子主動與他人打招呼,比如你應該先介紹:“這個是李叔叔,李叔叔是一名很厲害的建筑工程師,你在電視上看到的很多漂亮房子,都是李叔叔建造的,而且李叔叔還很喜歡畫畫,你想不想讓李叔叔給你畫一幅畫?”我們應該先將朋友的生平挑著精彩的、小孩可能感興趣的給小孩介紹一遍,這樣既讓朋友覺得臉上光彩,又能引發小孩主動了解他人的興趣,一箭雙雕。
然而即使是這種一箭雙雕的好戲,也會有失敗的時候,這時候千萬不要硬掰,不要對孩子感到失望,一定是你自己的語言表達不夠生動有趣,需要總結和改善的是你自己而已。
從內向到外向,是一個過程。
中間就有可能經過“假裝外向”。
所有的改變開起來是一瞬間,實際上經過了一天又一天。
End
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