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jI3M3hVPSQVD9blQz7Kixg
最近看了萬維鋼的一篇名叫《外向好還是內向好》的文章,胖文就想著結合瑪蒂·萊利的《內向者優勢》,跟大家聊聊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
內向者和外向者的最顯著差別
根據瑪蒂·萊利的理論,性格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最為顯著的差別有三點,分別是精力的來源與恢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如何對待知識經驗。
性格內向的人像充電電池,需要靠比較沉靜的活動(沉思、閱讀等)來充電以恢復精力。性格外向的人像太陽能電池板,需要靠比較活躍的活動(談話、社交等)來充電以恢復精力。外向者喜歡知識和經驗的寬度,即嘗試;內向者喜歡深度,即堅持與專注。
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需要用比性格外向的人更多的時間來恢復精力,而精力的消耗卻又比性格外向的人更快。性格外向的人則是精力的揮霍者。性格外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比性格內向的人好交際或更活潑。但是,他們重視外部世界。
你是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
快速測驗
你覺得下列哪一個表中所列的特性更像你?請根據實際情況、第一印象回答,而不是根據你想要成為的那樣去回答。
特性A
喜歡處于各種各樣的事情之中
喜歡多樣性,厭煩千篇一律
認識很多人,并將他們視為自己的朋友
喜歡聊天,即便談話對象是陌生人
活動后覺得精力充沛,并渴望參加更多的活動
說話或做事時不需要先想一想
通常是精神飽滿、勁頭十足的
喜歡說話而不愿傾聽
特性B
休息時,喜歡獨自一人或與少數幾個親密的朋友在一起
只是將關系較深的人視為朋友
在外出活動(即便是喜歡的活動)之后,需要休息
通常是一位傾聽者。但在談論對自己重要的話題時,能侃侃而談
看起來是平靜的、沉默寡言的,并喜歡觀察事物
在說話或做事前傾向于先想一想
在群體中或壓力大的時候感到頭腦變得一片空白
不喜歡匆忙行事
哪一個表中所列的特性更好地描述了你?
如果是表A,你是一位性格外向的人。
如果是表B,你是一位性格內向的人。
你可能不會具有表中的所有特性,但其中一個表會比另一個表更適合你。如果你不確定,問一問你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通常是在安靜的時間(性格內向的人),還是活躍的時間(性格外向的人)之后,覺得精力更為充沛一些?”
如果你仍然不能確定,那么,做一做下面較長的性格內向者自我評估問卷。
性格內向者自我評估問卷
在你感到放松、沒有壓力的一天來做這個問卷。選擇一個溫暖舒適且不會受到干擾的地方來回答。請根據對你來說通常是正確的或錯誤的,而不是你希望自己是怎樣的或某些時候是那樣的,來判斷每一個句子。對每一個句子不要分析或想得太多。你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最好的。關于他人對你的看法,請一位伙伴或朋友為你回答可能更明白一些。將你的結果與你朋友選擇后的分數進行比較,如果兩個分數差別較大,討論一下你們的看法為什么會不同。
對以下問題用正確(T)或錯誤(F)來進行回答,將你選擇正確的題數相加,然后檢查表末的分數。
當我需要休息時,我寧愿獨自一人或只是與一兩位關系親密的朋友在一起,而不愿意與太多的人在一起。
當我在做一件事情時,我喜歡有較長的不受干擾的時間段,而不喜歡較短的時間段。
在講話之前,有時候我需要先復述一遍。我偶爾還會為自己寫張便條,以免遺忘。
通常我更喜歡傾聽而不喜歡談論。
人們有時認為我是安靜的、神秘的、疏遠的或平靜的。
我喜歡與一個或少數幾個關系親密的朋友一起分享特別的事情,而不愿意去開一個慶祝會。
我通常需要在經過思考之后再作出反應或講話。
我常常注意到許多人不能注意到的細節。
如果有兩個人剛打完架,我感到氣氛非常緊張。
如果我說我將做某件事情,我總是會去做。
在完成一件事情時,如果有截止日期或有壓力,我會感到焦慮。
如果事情太多,我會變得昏頭昏腦的。
在決定加入某個活動之前,我喜歡先觀察一會兒。
我與朋友具有持久的關系。
我不喜歡打擾別人;我也不喜歡被別人打擾。
當我獲得較多的信息之后,我需要用一些時間來整理一下。
我不喜歡太刺激的環境。我不理解人們為什么想去看恐怖電一影 或是去游樂場玩過山車。
我有時對氣味、味道、食物、天氣、噪聲等有強烈的反應。
我是富于創造性并/或富于想象的人。
即便我玩得很開心,在社交活動之后我也會覺得精疲力盡。
我寧愿由別人介紹我,而不愿由我去介紹別人。
如果我在人群或活動中呆的時間太長,我會變得不高興、容易發牢騷。
在新環境中,我常常感到不舒服。
我喜歡人們到我家里來玩,但我不喜歡他們呆的時間過長。
我經常害怕回電話。
當我意外地遇見某人或意外地被要求發表意見時,我發現我的大腦有時候會變得一片空白。
我語速很慢或不時停頓,特別是在我感到疲倦或是試圖在思考的同時就馬上講話時。
我不會將偶然認識的人視為朋友。
我感到我似乎難以向其他人展示我的工作或我的想法,除非他們已經完全弄明白。
其他人可能讓我吃驚地發現他們所認為的我比我自己所認為的我更聰明。
評估結果:
20-29項正確:
您是性格非常內向的人。對您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了解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及了解您的大腦是如何加工信息的。您通過您的思想、印象、希望和價值與生活相聯系。您并不是完全任憑外部環境的擺布。本書將幫助您使用自己內在的知識來創造自己的人生之路。
10-19項正確:
您處于外向與內向之間。就像雙手都可以靈活使用的人一樣,您是性格既內向又外向的人。您可能在需要獨處與想要外出之間進行痛苦的抉擇。所以您注意一下您在什么時間以及怎樣的情況下都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是非常有益的。您通過自己的思想、感覺,以及其他人的標準來判斷您自己。這給了您廣闊的視野,但有時候您可能為了兼顧問題的兩個方面,而左右為難。重要的是要學會評價自己的個性,以便能使您的精力保持充沛且平衡。
1-9項正確:
您是性格較外向的人。您根據其他人的價值和現實來判斷您自己。在現實允許的情況下,您力求帶來變化。當您人到中年,身體漸漸地反應遲緩,您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居然想從社一交一活動中退出以便休息一會兒,或感到需要給自己留出一些時間但卻不知道可以做點什么。您可以找到一些辦法幫助自己弄清楚:當您需要獨處時,什么是最值得做的。要做到這一點,您得通過學習更多的內省的技能來平衡您對外活動的技能。
被誤解的內向者
內向者常被誤解成是自我中心,而事實上,內向者集中注意于內在世界的能力,以及對感覺和體驗進行反思的能力,使內向者能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和他人。
內向者常被誤解成孤僻而不愛交際。其實內向的人只需要很少的朋友關系,不喜歡無所事事地閑談,更喜歡內容豐富、充實的交談,從中可以豐富學識,充滿活力。
外向者在思考問題的同時就在講話,當他們在大聲地講話時,他們所思考的問題變得越來越清晰。而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考慮問題,并且不會自發地講話,除非那是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話題。
內向者很可能會
將精力保存于內在世界,使其他人難于理解他們
專注于思考問題
在談話前會猶豫半天
避開擁擠的人群,尋找安靜
忽視其他人在做什么
小心謹慎地與人交往,只參加經過選擇的一些活動
不會隨意地發表意見;需要別人問到才講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獨處或沒有足夠的時間不受干擾,就會變得焦慮不安
以小心仔細的方式思考或行動
不會表現太多的面部表情或反應
害羞是一種社會焦慮
害羞是不能同內向性格劃等號的。害羞是一種社會焦慮,是當一個人處于人群之中時的最強的自我意識體驗,表現的形式是恐懼反應極為強烈。
根據瑪蒂·萊利的解釋,害羞的人可能在一對一的交談中,或在群體情境中感到不舒服。這不是精力的問題,而是對社會情境缺少信心,是一種感覺,是你認為其他人會怎樣看待你的擔心。害羞會使你汗流浹背、渾身發抖、面紅耳赤、心跳加快、自我批評,以及相信人們在嘲笑你。因此,害羞的人對行為變化很敏感。如果性格外向的人是害羞的,而他們需要與其他人呆在一起以恢復精力,則會承受較大的壓力。但是人們是可以通過鍛煉來減少害羞的出現。
內向者的優勢
正如前文所說,內向者專注于探究內部世界,他們更喜歡探求知識與經驗的深度。這也就是為什么當你考察人的真實水平時,內向者的水平反而最高。
萬維鋼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看一個大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怎么樣,“內向還是外向”,是比智商還好的預測指標。一個人畢業以后的工作能力怎么樣,和他在大學里花多少時間單獨自習密切相關。MBA 學生里是大部分都是外向,但一般的碩士生、博士生中,學歷越高的內向的人就越多。
所以如果你想擁有真本事,你大概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做個內向的人。
外向者的好處
由于外向者種種向外的屬性,決定了他們在這個社會上更吃得開。外向的人收入更高,被認為更適合當領導,有更大的關系網。而且,外向的人生活更幸福。這是一個被重復驗證很多次,可以說是心理學里面最可靠的結論之一——外向的人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更高。甚至還有研究發現,如果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哪怕你偶爾假裝一次外向,那么在你假裝的這個時刻,你都能感到更幸福!
做個外向的內向者
做個外向的內向者,也可以說做個內向的外向者。這句話乍一看仿佛是人格分裂,神經病啊,但其實也不難理解。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外向者主導的世界,內向者更吃虧。
內向者不擅于自我表達,更別提自我營銷了。他們在社交、開會作報告、演講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內向者在說話時調動詞匯和語句的能力是很差的,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整理思路。胖文是個偏內向的人,主要表現在語言表達上。比如當很多人在討論一個話題時,其實我們內心已經翻江倒海了,卻很少能吐出幾句話來,甚至在我們好不容易想好了該如何說時,大家已經切換到下一個話題了。在關心別人的時候,別人可能感覺不到,因為我沒辦法立馬說出口,想說的話在腦海中調集出來需要時間,慢慢吞吞的反而會給人不真誠的感覺。
斯坦福大學管理學教授JeffreyPfeffer 的《權力:為什么有的人有——而別人沒有》說,你要想當領導,就得多自我表現。有一個研究,讓一群人坐一起討論問題,然后大家投票從中選一個人當領導。最多的情況下,是第一個發言的人。只要你爭取到第一個發言,或者你發言的次數特別多,那別人就會感覺你像個領導。如果你在討論中默默不語,別人不會認為你有深度,大家只會覺得你可能并不怎么聰明。那這么一來,最后當上領導的顯然更多的是外向的人。
所以對內向者來說,要讓自己變得更外向,退一步講,裝也要裝的外向。那些“做自己就好,不需要為別人改變”的話聽聽就好,你要真這么做了就太傻了,會有吃不完的虧等著你。
“你不說話,別人怎么會了解你呢?”這是幾年前一個朋友對胖文說的話,至今記憶猶新,在此送給跟胖文一樣的偏內向者。要改變,先從說話做起,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試圖像外向者一樣,讓自己在表達的同時思路愈加清晰。這并非易事,但胖文會陪你一同改變,你并不孤獨。
現在純粹的外向者和純粹的內向者是比較少的。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大概有1/3的人,是強烈的內向或者強烈的外向;剩下2/3的人,是處在中間,有時候內向有時候外向。
這也提醒我們,大勢所趨,我們要做的是將內向與外向這對矛盾在自己身上實現統一。通俗點說就是,該外向的時候外向,該內向的時候內向;該表達的時候表達,該傾聽的時候傾聽;該嘗試的時候嘗試,該專注的時候專注。
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矛盾在自己身上實現對立統一,從而作出最優選擇。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