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人才(一)
優秀是一種習慣。
? ? ? ? ? ? ? ? ? ?——亞里士多德
筆者理解了10000個小時的基本理論是專注與大量,那么再讓筆者隨著本書作者找尋一些天才的例子,看是否符合這個理論。
勃朗特三姐妹的大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憑借著《簡愛》、《呼嘯山莊》等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學之林。筆者困惑,為何她們的作品能夠如此成功呢?本書作者給出了答案——微型小書的練筆,這為她們提供了講故事的肌肉。一次次提筆對于他們的作用是同樣的——讓腦海中的髓鞘質變厚。然而,牛津大學歷史學家朱麗葉·巴克通過查找海量的資料發現,三姐妹寫的微型小書也只不過是業余水準而已,并且有抄襲當時肥皂劇劇情的嫌疑。
本書作者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三姐妹的成名并不是因為過人的文學天賦,而是因為她們從小就開始寫微型小書。她們之所以成為偉大的作家,不是由于一開始不成熟的仿寫,而是因為她們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嘗試。
筆者回憶起了中國的小學教育,無論是練字還是計算,老師都要求一遍一遍反反復復地練習,這便是為了練就我們的語言和計算能力。一萬小時的理論與勃朗特三姐妹都是大家的良好榜樣。
天降人才(二)
如果說讓筆者回憶起天才云集的年代,那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文藝復興時期。本書作者恰好用精深練習10000個小時的理論,解釋了為什么當時會涌現出大量的藝術家,而學徒制度成為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切入口。
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工匠行會”,這個行會以學徒制度為基礎,在當時小孩從七歲起,跟隨師傅學藝五到十年,最終成為下一任師傅,開始收徒。在學藝的五到十年間,徒弟們在師傅指導下實際操作了數千次。大師米開朗基羅從6歲開始拿起錘鑿,先后經多位藝術家的指點,直到24歲因《圣母憐子圖》一舉成名。像他這樣,把大部分的青春歲月投入在精深練習上的大師不勝枚舉,他們不斷錘煉和優化技能回路,糾錯、競爭,然后進步。因此,這個答案也可以成為精深練習理論的佐證。
如果神經學家有機會穿越到文藝復興時代,一定會發現米開朗基羅大腦里的髓鞘質比常人厚很多。隨著髓鞘質的作用逐步被發現,它幾乎已經可以定義一個人的構造。因為基因先天地構建了我們的本能反應,而一套完美的技能是由一個個本能反應構成的回路。那么使得回路運轉速度更快更準確的作料,便是髓鞘質。普通的人,都是運用技能的髓鞘質人,而類似米開朗基羅式的天才,只是髓鞘質更厚的人。
人類的髓鞘質比猴子多百分之二十,所以我們可以使用語言交流;因為母乳中還有髓鞘質所需的脂肪酸,所以母乳喂養的小孩智商更高;隨著年齡的增大,髓鞘質自動分解,所以大齡的運動員開始退役……我們人,都是運用技能的髓鞘質人。
三大秘技(一)
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敗了更好。
? ? ? ? ? ? ? ? ? ? ? ? ? ——塞穆爾·貝克特
筆者已經迫不及待想要開始精深練習一萬個小時了。但是本書讀到這里,作者還給出了如何專注、大量練習的方法。
先睹為快第一式:組塊化。它又分為三個步驟:整體吸收,分拆組塊和放慢練習。
整體吸收說的是練習者要對練習的技能有全面的把握。俗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例如美國同年齡段排名最高的球手卡羅琳·謝,8歲的時候在網球神童比賽上,她發揮出了不符合她年齡的,和費德勒一模一樣的動作——單手反手擊球,令人嘆為觀止。這是因為她一有空就看費德勒的錄像,年紀輕輕就看過幾萬次費德勒如何反手擊球了,無意識中她就領會了這個動作的精髓。
再比如,原本在美國的鞋廠工作的雷·賴蒙堂在他22歲那年突發奇想,想去做一名音樂人。他幾乎是音樂零基礎,也沒多少錢去專業學習,但是他買了許多大師的作品,在家閉關練習了2年時間,這兩年里,他每天都花幾個小時練習跟唱。后來他的專輯大賣,人們夸贊他擁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音。但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吸取了大師作品的精華而成。組塊化的目的就是讓練習者可以模仿,然后準備超越。
第二步驟是拆分組塊。美國草山音樂學校是演奏家的人才溫床,學校里的教師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演奏家,他們成功的奧秘就是把長樂譜拆分成小片段逐一放慢練習,而奧秘的核心是慢。這也就是第三步驟,放慢練習。在草山,老師們要求學生放慢節奏練習曲子,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準確性,掌握技能的節奏和形狀。
所以組塊化的練習就是從整到零、再到慢的過程。第一技在筆者看來是整個三大秘技的核心,它揭示了精深練習10000個小時的本質。
三大秘技(二)
三大秘技的其余兩個秘籍都是第一技的輔助。
第二式是重復練習。如果我們讓丁俊暉一個月不碰桌球桿,相信他的水平一定會大打折扣,其原理是他腦內髓鞘質的分解會使技能回路的反應速度變慢,精準度變差。
精深練習這一方法很好理解,但是很有可能會誤入歧途。因此本書作者告訴大家,并不是時間花的越多,效果越好。
埃里克森的研究發現,技藝高超的人一天的練習量也就維持在3到5個小時,因為精深練習需要練習者處在一個最佳的狀態。如果狀態不佳,不如不練習而休養生息。有張有弛才能游刃有余。
最后一技是嘗試體會。有目標地奮斗才是精深練習的宗旨,在完美和不完美之間掙扎,體會出最良好的狀態,草山音樂學校的學生們就是這么跟隨著老師練習。在開始練習前,老師要求學生們要先給樂器定音,然后再給自己的耳朵定音,這樣在彈錯時,學生們才能自己聽出來。想要避免錯誤,就必須一犯錯就馬上捕捉到它。這樣,學生們就能自己不斷提高對音感的把握。
同樣,任何技能都是在這樣體會完美的過程中不斷進步。這三個具有實踐價值的技能——組塊化、重復、體會,組成了我們精深練習10000個小時的核心,完美詮釋了由髓鞘質定義的人所需的大量與專注的練習。
注:本文內容整理自“熊貓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