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及導讀
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作家,兩次成為美國雜志獎的候選。這次筆者帶領大家來讀一讀他的另一部暢銷作品《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這是一本探討如何有效地努力,直至成功的書。與普通的成功學作品完全不同,他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地進行精深練習,而練習的本質是促進大腦里髓鞘質的生長。這本書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合理地開啟激情的大門,才能保持自己始終能夠積極展開、積極練習;他還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清楚地識別優質伯樂,才能更好的引領我們進行技能訓練,并深刻領悟。
作者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分為三大要項:精深、激情、伯樂。如何融合這三要項便是掌握技能的關鍵。在書中,作者也穿插了許多有趣的真實案例,而這些案例印證了一萬小時造就天才的理論。筆者誠邀大家一起來進行一次努力之旅吧。
冒牌哈佛(一)
犯錯讓你更聰明。——德國寓言
眾所周知,常青藤盟校哈佛為世界培養了一個又一個的人才,堪稱奇跡。在贊嘆她的同時,作者深探其究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里尋找一些像哈佛一樣,涌現出大量人才的小地方,作者稱之為“人才溫床”。
跟隨作者來到在巴西圣保羅的一個普通水泥地上,大家看到,年僅11歲的小布魯尼奧正在專注并且重復地練習著同一個動作,仿佛看到了一個巨星的影子。但是如果我們僅用“專注”兩個字,來總結巴西足球人才扎堆出現的原因,是遠遠不夠的。
隨筆者來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那時巴西民眾普遍熱衷于室內五人制足球,這便是“巴西靈魂的孵化器”。因為這個孵化器,在1958年的世界杯上,巴西一舉奪魁,帶領世界進入了巴西足球的時代。筆者認為,這種孵化器的成功不無道理,是精深訓練的典型例子。精深練習的建立有一個悖論:向目標奮進,挑戰極限,不斷試錯,從而走向成功。
巴西室內五人制足球的場地只有標準場地的一半,人數一半不到,球的重量更是普通足球的兩倍。因此,每個人接觸球的次數是普通足球球員的6倍;越重的球,越需要精準控球;練過五人制足球的球員也不會擔心對手逼得有多近。這便是巴西足球的孵化器。
但是要澄清一點,室內五人制足球并不是巴西足球成功的唯一因素。而其他一些為人熟知的因素,諸如氣候、熱情和貧窮,確實起著一定的作用。而五人制足球是一根杠桿,其他因素通過這根杠桿來傳遞能量。
冒牌哈佛(二)
與巴西的五人制足球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百年前的美國也以同樣的方式孕育著人才的溫床。當時,航空迷林克制作的航空模擬訓練器在設計之初并沒有被人看好,被人笑話為小孩子的玩具。直到二戰開始,美國空軍飛行員頻頻墜機,將軍們因偶然的機會重新開始考慮的林克的模擬器,并且開始將其投入到飛行員的訓練中。結果,林克的“藍盒子”模擬器為美國訓練了數千名飛行員。
和巴西的五人制足球場一樣,這個“藍盒子”為飛行員們提供了深入的練習。比起之前的紙筆學習,準飛行員們在上天之前已經在“藍盒子”的操作板上完成了很多次起降、俯沖,應對了多次突發事件。“藍盒子”使得墜機率大大減少。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人才金礦”產出地,例如培養出多名世界前20名的俄羅斯網球名將俱樂部;誕生了一大批流行音樂歌星的德克薩斯音樂學校……
作者發現,這些所謂的“冒牌哈佛”們都具備著能讓人投入其中并不斷練習的氛圍,以及同樣精確、深入的訓練——對實時情況的立刻判斷及反應,并且進行大量訓練。精確,深入地訓練,才能提供許多專業化的人才,這將會是通向成功的鑰匙。
才能細胞(一)
我一直認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別不大,不同的只是熱情和努力。——查爾斯·達爾文
一個讓神經學教授們驚嘆不已的物質——髓鞘質,是我們探究精深練習的關鍵。研究者發現,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例如美國的著名高爾夫運動員泰格·伍茲,巴西的著名足球明星羅納爾多,他們大腦中某部分的髓鞘質要比普通人厚。筆者不禁要思考,髓鞘質與“專注”和“大量”的練習有何聯系呢?經實驗表明,我們所認為的那些天才們只是擁有更厚的髓鞘質,那么這些髓鞘質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本書作者告訴大家,人做每一個動作都是依靠腦海里的神經回路,就像電流一樣,而髓鞘質便是包裹在這電流外的絕緣體。如果這些絕緣體越厚,神經回路就會更準確、更快速地將信息傳達給肌肉,所以偉大的技能者就誕生了。而髓鞘質的厚度與練習的精深程度有著直接關系。這就是髓鞘質的作用,也闡釋了髓鞘質和“專注”技能的關系。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髓鞘質的加厚需要不斷進行精深練習。仔細地探究一下髓鞘質,筆者不難發現,髓鞘質是活體組織,除了一點一點地積累之外,還需要不斷地開啟回路,使髓鞘質運作正常。技能練習的越頻繁,就越自如地運用技能。于是筆者找到了“專注”和“大量”練習的本質。
才能細胞(二)
髓鞘質系統的研究,是非常讓人無處著手的。而研究者埃里克森給出了一個非常易于理解的例子,筆者可以帶領大家通過這個例子體會髓鞘質的作用。
在埃里克森十五歲時,他發現班上有一位國際象棋最差的同學能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輕松贏過自己。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對心理學的研究的興趣,于是他便開始研究許多高手。
在心理學世界處于因弗洛伊德發生劇變的那個年代,埃里克森堅信自己的研究可以找到人們成就偉大事業的方法。他經過三十年兢兢業業的研究,觀察了各種職業人士的練習行為,并且記錄下時間和特點。于是一條嶄新的基礎理論便問世了:任何領域的專家都要經過10000小時專心致志的練習。
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天才是可以造就的,普通人也可以像天才一樣,擁有超凡的技藝。筆者總是羨慕NBA賽場上科比天才般的技巧,但要知道,他每天4點準時起床,6點準時開始訓練。10000個小時的訓練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埃里克森總結道:“天才擁有的細胞類型,我們其他人也可以擁有。”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存在一群天生擁有強烈的進步愿望的人,而這種愿望被稱為“大師的激情”。
精深練習×一萬小時=世界級技能。如果我們想開發自身的潛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的練習。無論你想培養什么樣的才能,都要遵循同樣的路徑。
注:本文內容整理自“熊貓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