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演講時尷尬場面的方法就是,設想除你本人之外的每一個人都會很快忘記這些事情,別人才不會在乎那么多呢。
聽演講的大多數人都期望演講能盡快結束,這就是他們所想的。他們不會如你所期盼的那樣認真地分析講座,因為他們不會十分在意你的演講。
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不要追求完美。
聽眾自然而然地在心里就這些口誤更正了。只要意思表達到位了,很多細節都可以忽略不計。
在表演的時候,一味追求完美會產生審美疲勞。只在乎實用,適宜和表達心聲。
一方面要努力熟悉演講材料,另一方面也要記住完美是不可能的。這樣,當一些小錯誤發生時,你就不會猝不及防。
你怎么對待錯誤,聽眾就會怎樣對待錯誤。
不僅沒有人在乎,而且根本就沒有人發覺我的失誤——記住這一切的只有我自己。演講結束后,演講大師常常會發現自己的演講有4個版本:一個是他們所發表的,一個是他們準備要講的,一個是報紙報道的,一個是講完之后反思的。
我們的大腦認為以下4點會危及生命:獨自站立,在沒有地方躲避的空曠地域,手無寸鐵,在一群人的注視下。對于所有的生物而言,當以上4種情況并存時,的確會造成威脅,因為這意味著你被襲擊或被吃掉的可能性極大。我們的祖先在歷經這些威脅后生存下來,同時也將這種恐懼遺傳給我們。
開心和有趣總是與恐懼結伴而行。正是這份恐懼給了我們力量,讓我們預防失敗的發生。他們也可能成為你實現自身價值、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契機。
身體不在乎你需要能量的原因是好是壞,它只知道要為即將發生的事情做準備。如果你假裝對演講毫無畏懼,那你就拒絕了你自身提供的能量。
當你正式演講時會出現許多難以控制的情況,而對此心存畏懼是很正常的,也無甚大礙。但是在演講之前的幾天甚至幾小時,你都可以做充分的準備,控制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并不是因為追求完美而練習,我也不會刻意去背誦要講的內容。如果那樣做,那么看起來我會像個機器人,而這正是聽眾避之唯恐不及的。我只是想要將演講內容爛熟于心,到時候可以信手拈來。我的目的是自信,而不是完美。
幻燈片不能代表整個表演:演講者本人才是表演的主體。
聯系帶來的自信能讓我自由應對一些意外情況。當你對自己的演講材料胸有成竹時,你就能避免很多恐懼和差錯。
無論你準備得多好,身體都會用古老的方式來應對壓力。也不能說你是個膽小鬼,只是說明你的身體在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你。
由于緊張而產生的能量盡量多地釋放出來,以期在上臺前能消耗多余的能量。
繞講臺走一圈,這樣你的身體會在室內感覺安全。
在觀眾席上親身感受一下,了解從觀眾的角度能看到什么。
在開始之前和聽眾聊聊天。
所有的這些方法都是為了熟悉環境,這樣就能減少恐懼感。
這些聽起來都是一些很小的細節,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在細節上下工夫,才能從容應對演講中的各種突發情況。
如果你在熟悉的人面前能談吐自如,那么你就具備了給陌生人演講所需的技巧。
控制緊張,即使只是心理上的。有一些自我暗示。
解決聽眾少這個難題以及演講場所導致的許多其他問題的關鍵在于演講時觀眾的密度。你要盡可能地讓聽眾坐得緊密并靠近講臺。
當你手握麥克風的時候,這里就是你的地盤,由你來指揮,以激發聽眾的熱情。
要想感染觀眾,我首先得以身作則。如果我想讓他們得到快樂,首先我自己要快樂;如果我想讓他們笑,首先我自己要笑。
不友善的聽眾即使討厭你,他們也是在關注你的演講之后做出這種反應的。與默然的聽眾相比,不友善的聽眾給予你的關注更多。
如果你越早發現他們在意的是什么,那么你就越有可能和他們建立起溝通。找出你們共同關注的事物,并將其講出來。他們對你的厭惡就會轉化為尊敬。在經歷過千百次演講后,我發現聽眾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演講者的不誠實。挑明那些讓他們氣憤的事情,或者和他們傾心交談,這些都能給你加分。
卡耐基面對他寫的書的批評所做的演講:
我知道對我這本書的批評很多,說我寫得不夠深刻,在心理學和人際關系上毫無新意可言。我承認這些說法沒錯。在座的各位,我可從未說過我發表了什么新觀點。當然,我只是講出來一些常識性的東西。我之所以將它提出來,一遍一遍地重申和強調它的重要性,因為人們需要的正是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人們最需要的正是與人的相處之道。我們總以為人們本來就應該了解這些,而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有人告訴我,你們是很難應付的聽眾,我只想說這不代表我的想法。我的書中所闡述的觀點并不是自己的。我借鑒了蘇格拉底、徹斯特菲爾德以及耶穌的名言,并將它們收錄到我的書中。如果你們連他們的真理都不喜歡,那你們還能參考誰的?我倒要好好聽聽。
有時候不論你怎么做,都有人不喜歡你。就算我能夠取悅他,也可能因此讓別的人不高興。我并不介意別人討厭我,因為我也會不喜歡某些人和事。
只有5個聽眾雖然不盡如人意,卻總好過50個一心想要離場卻又坐在那里不動的聽眾。
滿足聽眾的需求為出發點:
- 希望能學到知識;
- 希望受到激勵;
- 希望獲得快樂;
- 希望你能滿足他們的某種需要;
- 希望結識同樣對某個主題感興趣的人;
- 希望能與他人有共同的積極經歷;
- 被他人所迫,如老板、父母、老師或者配偶;
- 被拷在座位上,好幾天都沒有離開過演講廳。
及早地結束演講,讓聽眾滿意而歸。
定好一個吸引人的主題。主題的名字可以多花點心思考究一下
與觀眾互動:通過觀眾的舉手情況判斷背景;針對演講內容提出一些小問題,要求觀眾回答;給觀眾一些小挑戰
我們一直都在表演。每當你開口講話,希望他人傾聽時,你都會表現得與自己獨處時不一樣。承認這一事實不會表明你虛偽,反而證明了你是一個誠實的人。
你總有一個目的,不論是表達一種思想,問一個問題或者發表一種言論。為了達到這些目的,你會不知不覺中有所表現。聽眾越多,你就要越強勢,聲音要更加洪亮,手勢要更加富有激情,節奏要更加明晰。
能夠將自己所處的環境變成自己平時熟悉的單純而又休閑的環境。
在你的心中,一定有一次愉快的演講經歷。當事情的發展有所偏差時,每個演講者的心中都會有一套處理策略,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生活在繼續,許多人根本就不在乎你說的話。
人們都不擅長反饋。我們通常只關注一些表面現象,或者自己的觀點會受到他人觀點的左右。
我相信聽眾給予了注意,這就意味著你做了一些有價值的事,但是把這些價值弄清楚卻并非易事。
甚至有時候這些反饋都不是針對你的——你只是一個靶子,有時候,觀眾將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委屈發泄到了你的身上。
我們之所以不會完全說出真心話,一個原因是我們都不想表現得粗魯。
對授課的價值評估涉及許多不同的因素,顯而易見的有:授課者的教育、社交背景、對課題的知識積累、經驗以及人品。如果演講者在這些及其他方面出色,那他的演講就會收到歡迎。然后,縱然演講者能夠集這些于于一身,也只能說明他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卻并不表示他有足夠的教育意義。
人們對教師的要求其實并不苛刻。在聽講座時,只要能夠心情愉快,人們就會高興(人們覺得娛樂常常比學知識更重要)。演講者即使講不出什么實質內容,但只要能給聽眾帶來快樂,他就能滿足許多觀眾的要求。
優秀的老師會將娛樂作為授課的一種工具。
信任來自于主持人;表面上的東西也很重要,面貌、舉止、動作和態度;演講需要激情。以一種熱情的態度來講,觀眾就會越關心我的演講。富有激情的演講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也帶來了成功的機會。
對于教學而言,人數越少越好。
演講者都喜歡在演講結束時問聽眾:”你還有什么問題嗎?“給人的感覺就是,其他人都懂了,如果你還有什么問題,就相當于當眾出丑。(應該問:我還有什么需要解釋得更清楚些的嗎?)
要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換為以環境為中心的模式。
首先要求教師不只是為了凸顯自己的中心地位而教書。
當人們處于核心地位時,他們就不會厭倦了。
教師和學者往往都是熱愛學習的人,因此他們也會不自覺地要求自己的學生多學知識,即使學習某些知識的最好方法是實踐,他們也會要求學生從理論學起。
動手能力和掌握知識的多少關聯不大。
要想體現自我價值,不一定要是某個觀點的首創者。演講者將古人的話運用到新的環境中,或者以業內人士無法傳達的一種方式教授給聽眾,那么他們同樣在創造價值。
有時候我不穿內褲演講。如果我知道一些聽眾不知道的東西,我就能擁有優勢,不論這些優勢會多么可笑,只要我自己開心就好。我的確覺得某些事情很有趣,能讓我開心,這樣我就能做好演講。
語氣、聲調、停頓很重要。
最好的眼神交流是在不同的時間看不同的地方,掃視觀眾以達到自然的效果。
還有一些演講現場的介紹,演講詞的技巧都需領會,筆記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