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那天的中午,母親打來電話,問我有沒有給家人定一桌晚飯,過節了我們應該在一起聚一聚。不知道從哪年開始,我們家習慣在平安夜里一起出去小聚一餐,似乎這就是過平安夜應有的方式。
晚飯時候,我告訴母親,平安夜的過法應該是冒著嚴寒“壓馬路”,送蘋果,然后大家一起去酒吧,去KTV喝酒,唱歌,狂歡。
母親卻告訴我:“國外人平安夜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團圓,中國人才去街上狂歡。”還告訴我網上很多人在罵平安夜去街上狂歡這件事,說這些人都是漢奸、賣國賊,讓我千萬別去。
不用想,一定又是母親看了朋友圈里一些“鍵盤俠”文章,就像上次突然勸我千萬不要買日本車一樣。有時我真的很佩服活躍的“鍵盤俠”們,過一段時間就能找到素材來煽動民族情緒。
早些年,這些人活躍在各大軍事論壇里,一般發言都是喊打喊殺,叫囂開戰。當問到打起仗來你上不?又會拿他不是當兵的來做擋箭牌。后來發展到各個領域,一般套路沒變,什么“做為一位中國人,你卻幫著外企打倒民族企業”、“不轉不是中國人”、“今天你買日貨,明天投向中國的炸彈就是你造的”、“都轉發,讓大家都認識這個漢奸賣國賊”、“淘寶的真正老板是日本人,他正在利用淘寶搞垮中國實體經濟”,也包括這次抨擊過“洋節”,“一群漢奸花幾十億為一個外國老頭過生日”。
雖然這些文章大多條理不清,邏輯混亂,可就是憑借其強大的口號式的標題,總能贏得父母輩的瘋狂轉發。
過節這件事本無所謂對錯,可一定要說中國人過洋節對還是不對,那過“洋節”當然對,而且相當對,中國人過“洋節”還就不是崇洋媚外。
1 中國人過“洋節”的實質根本不是過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年輕人開始在圣誕節前夕狂歡,到今天已經近20年,發展到男女老少都過圣誕。可我想問,圣誕節和平安夜到底該怎么過,幾人能夠講清楚?
平安夜要狂歡?別逗了,那是中國人特有的過節方式。你可能不相信,就連平安夜送蘋果這件事也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歐洲大多數國家在平安夜里會家人團圓聚餐,互贈禮物,小孩子還會準備好襪子,等待圣誕老人晚上將禮物放進襪子里。在美國,除過這些,還會在平安夜里吃火雞。而中國人在平安夜里會狂歡、送蘋果。其實在多數基督教國家,到了第二天的圣誕節才是狂歡的日子,因此圣誕節又稱為“狂歡日”,是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
雖然我們過“洋節”的方式并不正確,可有什么關系呢。對大多數人而言,圣誕節該怎么過根本無所謂,主要是我們有了個理由相聚一番、高興一番、瘋狂一番。“洋節”我們會過,中國人自己的節日也沒落下,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
中國的大學生是最喜歡節日的群體。他們最符合過節人的特質,有閑錢、有閑時間、有很多朋友。這些年輕人不僅過各種節日,還會創造節日。他們過節方式也極為簡單,“今天圣誕節,我們聚餐吧!”、“今天情人節,我們聚餐吧!”、“今天清明節,我們聚餐吧!”、“今天天氣不錯,我們聚餐吧!”總之就是吃吃吃。中國大學生不僅能把目前流行的中外節日挨個吃一遍,還能發明出節日來。比如把3月7日稱為女生節,把11月11日稱為光棍節,把1月11日稱為小光節。11月11日很多人已經很熟悉了,就是現在的“雙十一購物節”。雖然淘寶經常說他們創造了“雙十一”這個節日,可事實上“雙十一”卻是大學生們創造的,而淘寶只是利用了它而已,2009年淘寶第一次搞“雙十一”活動時,打出來的口號也是“光棍節”促銷。
看到這里,你也許已經明白過“洋節”的實質是什么了,就是給自己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相聚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跟崇洋媚外、“漢奸”、“賣國賊”真是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因為我們什么節日都過,根本不在乎它是中國節日還是外國節日。
2 “過洋節”的中國人都是貴族
清朝時候,什么人能過“洋節”?頂尖上的人。從咸豐時期的恭親王奕欣主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文化開始,中國便陸續有人開始“過洋節”。當然那個時候比現在過得扎實,基本是照搬西方,比如辦個舞會、開個party什么的。那么能夠過“洋節”的人群就只有王公貴族,而且一定要請外國人到場,這才能顯示出本人地位高、眼界廣。像剛才提到的恭親王奕欣,還有后來的李鴻章、慈禧老佛爺等都舉辦過洋人的舞會,并邀請過洋人一起過節。
民國時期,什么人能過“洋節”?有錢有權人。這時候比清朝要好很多,一些軍閥、商人、政府要員等會在家里過“洋節”。這時候不一定有外國人到場,但基本上要穿上西裝、禮服,準備酒水、飲料、甜點、水果。一次“過節”的花費普通人家完全承擔不起。也正因為此,能夠在“洋節”出入舞會等活動便是身份顯赫的象征。
解放后,什么人能過“洋節”?不知道。如果把蘇聯的節日也算成“洋節”,那估計有人過。不過這時候人們過“洋節”肯定不會有什么特別的講究,這個時期能過年吃上一頓肉都是家里條件好的,其他中國自己的節日也是能簡單則簡單。就像現在三胖家的朝鮮共和國,大多數人辛辛苦苦的工作,然后能把自己國家的節日過完就不錯了,哪有閑工夫和條件過“洋節”。
而現在的中國,什么人能過“洋節”?毫不夸張地說,只要愿意,90%以上中國人都能過,還不只能過一個,一連串的“洋節”都能過,比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這只能說明中國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中國人有了這么多閑錢閑時間來過“洋節”,都成了貴族。
3 過“洋節”的人內心最強大
中國第一次仇視“洋人”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后,這個時期,別說過洋節,就是你有個洋人朋友,或者有家人去過國外,或者與洋人做過生意,總之就是與洋人有一丁點瓜葛的,都面臨著殺頭或關押。更別說過“洋節”,結果可想而知。
后來爆發了鴉片戰爭,中英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中有一條規定:大清國皇帝要赦免這些與“洋人”接觸過的中國人。自此,中國陷入歐美列強的長期欺壓。這一時期,我們把學習西方生活的人稱為“假洋鬼子”。表達了對這些學習西方的人的強烈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反觀我國強盛時期的唐朝,又是“胡服騎射”,又是“女扮男裝”,便從未聽說有人罵唐朝漢人穿胡服就是“假洋鬼子”,反而認為這是唐朝人自信的表現。這里的原因不言而喻,正是我大唐朝強盛,唐朝人的民族自信心強,根本不會有穿胡服就是給國家臉上抹黑的念頭。
同樣,今天中國人過“洋節”,到底是不是崇洋媚外,全由個人自信心強弱決定。若覺得中國就低外國一等,那過“洋節”就是崇洋媚外;若認為我堂堂中國人什么節都過得,那過“洋節”也僅僅是調節生活的“調味劑”之一。
總結一下,“洋節”在歷史上可能有一段時間是所謂的“漢奸”、“賣國賊”才會過的,是崇洋媚外。可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落后、任人宰割的中國了,而是很多外國人羨慕的中國。現在大多數中國人過“洋節”僅僅是要找個歡聚、快樂的合適理由而已,根本不在意它是個什么節日。這不僅說明現在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非常高,而且說明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也開始變強。一個自信的人,可以平靜地面對世間萬事,正所謂泰山崩于前,喜怒不形于色。而一個自卑的人,見到別人過個“洋節”,都會覺得發生了不得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