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塵過隙
1月23日,凌晨5點半起床,酒店的床太軟了不適合靜坐,我就把大浴巾鋪在地毯上,開始每天起床例行的功課——靜坐15分鐘和按摩10分鐘。
完成今天的功課后,熱身準備跑步。外面的天氣有點涼,但穿短褲T恤還是可以接受的。自從決定晨練之后,出差我就要帶上運動鞋,在異地跑步的話可以在清晨中感受當地的城鎮環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在高德地圖上查看周圍的地理位置,規劃一下大致要跑的路線,就穿著短褲T恤從普金大酒店的大堂出門。出到門外,便感覺到外面還是挺涼的,那就慢慢沿著文明北路跑起來。
街面比較安靜,偶爾路過一輛汽車,或走來一個人,或是環衛工人在公路邊一掃帚一掃帚的清掃著路地。白天如果你感覺到路邊比較整潔,那是環衛工人一大早就起來打掃的結果。收入有高低,但工種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都是值得尊敬的,可又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的維護公共的路面整潔呢?
跑不遠,見到前面傳來喧鬧的聲音,待到近前時原來是萬城第二農貿市場,賣菜的阿姨們早就把菜擺在兩側的路邊售賣,喧鬧聲便是你來我往的討價還價聲。菜農們為了保證早上把菜擺在各市場、超市上銷售,得四五點鐘就趕起來批發,零售菜農也得趕早來進貨。我們在市場上買菜的時候,有幾人能想得到蔬菜可能是一兩點鐘就被收割,然后輾轉幾次辛勞的手才到達你的手中的?吃的時候還能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苦嗎?如果想到這些,就會細嚼慢咽的品嘗這其中的滋味,也更能懂得珍惜食物了,浪費也就很少發生了吧。
跑步到環市一路的時候,看到非機動車道外邊是一座座臨時搭建的帆布棚,背靠著一條河流,一個緊密的挨著一個,人們在非機動車道上都無法走近甚至看不到河流了,這些工棚和周邊的環境很不相襯,在市區怎么允許這樣情況存在呢?從幾個敞開的棚里看到里面掛滿了對聯,原來是春節前臨時搭建售賣對聯等年貨的,居然找了這么一個風水寶地。
一個城市擁有一條河流,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幸運。河流,可以給城市帶來靈氣,給人們帶來閑適,給生活點綴色彩,身上流淌著文明的氣息。可是,現在城市的河流逐漸的被工業廢水、生活廢水所污染,沒有治理維護的話就變成臭水溝了,不再具有靈氣,不再吸引人,不再是城市的名片。萬寧環市一路旁的河流,有的路段有河堤護欄,但也是雜草叢生;有的河段則沒有,邊上是未修整的土路、雜草和垃圾堆。
河流說,我本純潔,是你們玷污了我,你要還我一個清白!
我們該怎么做呢?這么好的一條河流,如果好好的維護,在河邊上修建護欄,安上路燈,路面鋪上地磚,隔一段距離設些坐椅,這樣,就激活了這條河流,茶余飯后,人們就自然而然的去河邊散步、跑步、閑聊等等,城市也就充滿了閑適和活力。
沿著文明北路跑步到文化商業廣場前的十字路口,看到斑馬線口的這11支樁,頓覺禁錮和保守,這是為了阻止電單車過馬路嗎?不對啊,電單車必須從斑馬線過,要不然從哪過?萬寧的這點樁算不上什么,海口市正在雙創期間,看看每個路口都打下了多少樁,給通行造成了多少不便,這是想通過硬件強行建立秩序嗎?就像景區車站售票口、車站等出租車處都設立七拐八彎的鐵護欄。
去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國家尚且如此要求開放,小城市卻要背道而馳,這是何緣由?!
環市一路的非機動車道上走著,看到斑馬線準備過馬路,卻一直被花圃擋住了,斑馬線這頭沒有開路,這設計也太有才了。
河流橫穿萬州大道,在其寬闊的橋面兩側各擺放著一簇簇鮮紅的省花三角梅,熱情洋溢,大方得體,展現城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