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明梁艷分享第五十六天。網絡五期初級。2017.07.12
? ? 昨晚的網絡課,講SFBT強調平等、尊重、民主;不評判,不預設當事人行為背后的意義、動機。課堂上討論環(huán)節(jié),我們小組每個人都結合自身實際談了感受。課后,我也在思考,在回想,我在和孩子溝通時的情景。以前總自認為,我們家人相互之間是比較“平等、尊重、民主、和諧”的一個家庭,孩子懂事、聽話,生活、學習方面基本上不用操心。我從小就培養(yǎng)她的自立、自主、自信、自強的能力。從會說話起,干什么基本上都會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意見,即使意見有分歧時,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選擇。原以為和與孩子的關系稱得上“朋友”,常常也會流露出小小喜悅。但昨晚的課,劉老師的幾個問句驚醒了我:“你真的尊重孩子了?你真的感受孩子的感受了?你真的換位了?你真的耐心傾聽了?你真的信任?你真的理解?”對照著問句,我再次深深的反思,看似做的還不錯,實際上沒有對孩子真正地做到“平等、尊重、民主”,看似大事小事孩子都有參與,也都說了自己想法,但常常在決定時,如果孩子的選擇和我們的不謀而合,那就一錘定音。如果孩子的選擇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就會以“過來人”、以“上位者”、以“都為你好”理由,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或者干脆告訴孩子,你可以選你想要的,但后果自負的變相強迫和威脅孩子,最后孩子不得不按照家長的意思做決定。這樣做的后果,用韋志中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家長抹殺了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選擇能力。因為家長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不給他們體驗的機會,而抹殺了孩子實踐的勇氣。家長總是擔心孩子這樣做有危險,那樣做不安全,家長啥啥都全權包辦,孩子也就沒有了存在感、價值感,沒有了生活的樂趣,隨之而來的也許是叛逆、離家出走、犯罪、甚至自殺。所以在以后與孩子溝通時,時刻用這幾個問句檢測自己,嘗試著放手孩子,相信孩子,讓孩子在不斷犯錯中成長,學會擔當,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