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做作業:
就這篇文章去分析:是由哪幾個“點”連綴而成的,怎么體現了不同點之間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和A1/A2的連綴。
知識點一:大腦的兩種思考模式
前因:文中舉的測試例子,來自《機器人叛亂》中論述“自發式大腦偏差”時進行的實驗,通過這個例子,《機器人叛亂》這本書想要說明的是人在遇到問題時,大腦有兩種模式:自發式系統和分析式系統。本文中借用這個例子說明,當出現可能的情況,自發式系統就會啟動,從而陷入到事情當中,只會想當下的事兒“我可能會掛科”,面對旅行的時候,無法思考,只會選擇不去,但當已經知道結果,這個時候在思考自己是否去旅行,是一個理性分析的過程,啟動的是“分析式系統”,從而能夠理性選擇去旅行。在這兩個系統下,作出的選擇是完全不同的。
后果:大腦的兩種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思考問題進行及決策的方式,決定了選擇結果的不同,如果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大腦處在哪一種模式中,就會影響自己對于事情的判斷和選擇。
適用邊界:已知事物啟動“分析式系統”,未知事物啟動“自發式系統”。
知識點二:薛定諤的貓,即不確定性對人的影響
前因:在前一個知識點中,可以知道確定的結果時-通過或不通過,通過理性思考時可以輕易做出選擇的,去旅行,但是在不知道確定結果的時候,即通過與不通過是薛定諤的貓,是一個不確定的狀態,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即不去旅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個不同的結果呢?作者進一步指出“不確定性”本身對人產生了影響。
后果:不確定性會影響人的判斷和選擇。
適用邊界:不確定性激發人的自發式系統
A1:作者舉了一個實例,作者的一位朋友遇到職場瓶頸,想放棄做更好的選擇,但是又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行才會想要重新做職場打算。這個時候,朋友其實就是處在對自己能力不確定的情況中,啟動了自發式系統,無法做出選擇,作者通過確定性假設提問的方式,讓朋友進行回答,進一步明確自己對自己能力的判定。
作者的結論:真正困擾人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人對自己能力極限的不確定,不確定的感覺最讓人放不下;但并未給出具體的行動。
我的A2:不確定性會誘發人大腦本能的自發式系統,如果想要做出正確的決定,需要意識到自發式系統的存在,要解決問題,就要將大腦轉變成分析式系統,給予自己確定性的假設,清晰自己的能力邊界,幫助自己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