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生活類微信群里,不少媽媽們在討論網絡上特火的小戲骨版《紅樓夢》,
有人說演是演得好,就是總覺得別扭。
有人說,我覺得挺可愛的,也有專業范兒。
有人說,我是不會讓我的孩子去演這種成人戲。
這個網絡熱議和去年的小戲骨版《白蛇傳》一樣,聽說是同一個導演同一群制作人員,演員也是10來歲的小朋友,完整視頻我沒有看過,但湖南臺中秋晚會的有一段《紅樓夢》節選我看了,小演員們說話的語氣走路的身段真是有模有樣,贏得觀眾一陣陣喝彩,難怪網絡好評如潮。
好評的聲音之外,也有一些質疑,說這是一種拔苗助長,會影響孩子的生活和成長等等,所以,孩子演成人戲,到底好嗎?我覺得不好。
10來歲的孩子,正是身體和心智的發育階段。任何一件事件經歷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出演成人戲中,對成人生活過早的接觸,會讓他們的心智發育比一般的孩子早,即人們常說的早熟,過早的了解人情世故。
大家都聽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就是因為家里窮,提前輟學,干家務找工作早早步入社會,過早地承擔家庭責任,往好的方面說,是為父母減輕了負擔,但往不好了說,是犧牲了孩子的兒童少年時光該有的快樂體會,犧牲了他們本該享受的純真無邪。你能說這是好事嗎?應該是心酸更多些吧。
三聯生活周刊轉新京報的一篇文章中說導演潘禮平覺得:這只是在演戲,在搞一種藝術,對小孩而言是努力專業的表演。“他們通過演戲,心智更成熟、意志更堅強了。”還說現在的小孩內心也有大人的一面,對大人的世界都理解。
我不贊成他這么說,世間萬物,皆有他自然成長的規律,任何一朵花開,都是要經歷從種子發芽,長根須,長枝葉,長花苞,然后迎來她的綻放。孩子的成長,也如此,作為大人,在他們合適的年紀作適合的思想引導,而不是了解和他們這個年紀無關的思想世界。
不要說只是演戲,演完就回歸自己的生活了,哪有你說的那么嚴重,《三聯生活周刊》轉發的那篇文章中潘導后面還有一句話,就是關于演林黛玉的小朋友,說她入戲較深,在不表演時,說話也是林黛玉的樣子,提醒家長要多帶她出去玩。這說明了,導演還是擔心對孩子生活和成長帶來影響的。我記得87版《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很久一段時間都在角色的陰影里,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成長發育中的孩子。
網絡上有一篇《對“小戲骨”熱需冷靜思考》文中提到:“孩子的童年,正是培養基礎學習能力的時期,更是心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而如果讓孩子們或被迫或主動地接觸成人世界,至使其思考方式成人化,童年就是在消逝。”
劇中的小演員們置身于鎂光燈和成人世界中,這樣的環境能給他們一個健康的童年經歷嗎?在人際復雜名利至上萬眾矚目的娛樂圈里,他們的身心能健康成長嗎?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家長們深思的問題。
2
好,就算是說讓孩子提前了解大人的生活理念和情感思維也沒什么?可是,演完了大人戲,孩子們就真的理解了大人的世界嗎?不盡然吧?為此,我特意翻了一下網絡上關于這次小戲骨版《紅樓夢》的熱文,沒看到有一篇文章有關于采訪過演完戲的小朋友,也就是說,小朋友們演完的感受是什么呢?都不得而知。但我想舉下面兩個例子:
小時候,和同伴玩過過家家的游戲,演結婚演炒菜演親戚串門,甚至還學過父母吵架,被大人看到了總是一通小罵,說不好好學習搞這些沒明堂的。
現在的兒童玩具商品中,也有不少模仿成人日常生活用品的Q版,我家外孫女已經有屬于自己的一套廚房用品,和化妝用品,粉色的鍋碗瓢盆燃氣灶臺,樣樣俱全,當然都不是真的,但是她用那些玩具模仿我們做東西還吃得特別認真,惹得家里人一陣大笑。
都說模仿成人是孩童時期的天性,注意了,重在模仿,而模仿的過程,就是一種娛樂,娛樂了自己和大人。而模仿過后,作為曾是也是孩子過來的我們,我想說,過完家家以后,我們依然不懂大人為什么要結婚,依然不會做飯炒菜,更不理解大人為什么吵成那樣還要接著一起生活。這樣還能說,體驗了就能懂得成人世界嗎?當然不能。
3
讓孩子演大人戲好嗎?曾在網絡上看到,有兩位兒童資深教育專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1教育藝術倡導者,廣州市少年宮外聘專家蘇毅:希望能建立對戲劇的熱情和信心。
我不知道是否該為這些孩子喝彩,但我希望這些孩子能通過這次表演,建立起對戲劇的熱情和信心,并能在未來獲得機會去參與更多的戲劇活動,探索世界,成就更好的自己。
2兒童教育專家于東輝:演得越像,我心里越恐懼。
消極的一面在于有拔苗助長的作用,過度進入成人世界并不是一件好事。個人并不主張有這樣的節目,小孩越投入,演得越像,我心里感受越恐懼。
讓孩子演成人戲,相當于一次思想上的被動穿越,如果長時間的,或者多次刻意為之,早熟的跡象高于同齡人的可能性很大。打個比喻,讓果子自然成熟和打了催熟劑成熟,質感是不一樣的。無論你的初衷是什么,影響宇宙萬物自然生長規律的做法,或將是一種傷害。
最后,我注明一下,寫這篇文字的原意,不是抨擊導演和參與小戲骨版《紅樓夢》這部戲所有的工作人員及小演員,我只是就此事件提出一些看法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