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文
一
因為長期在單位飯堂吃飯,我得以近距離觀察同在飯堂吃飯的同事的剛上幼兒園的小女孩的一些有趣的行為。
例如,她總喜歡在飯桌上,這是什么呀,這是什么顏色呀,這個叫什么呀。
她的小腦袋,總能冒出各種古怪的問題,讓人忍俊不禁。而她的父母,總會被問到不勝其煩,然后以“吃飯的時候不能講話”為由來堵住她的嘴巴,也不管她是否能夠聽懂,是否能夠做到。
毫無疑問,她是在以她自己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只是她的父母不懂,也不知道,該怎么去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中國教育向來不喜超出范圍外的提問,做學生的,乖乖地在考綱范圍內做著練習取得高分,才算是好學生。
反觀外國教育,則樂于教導學生保持好奇心。
例如美劇《怪奇物語》,故事背景設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幾個小學生意外卷入超自然事件,為了弄清真相,他們多次向科學老師求助。而科學老師不但用簡單的語言讓他們弄明白了穿越不同時空是怎么一回事,還能指導他們制造出感官剝奪裝置,簡直裂炸!
二
1960年,心理學家伯萊因(Bedyne)進行了一項關于幼兒好奇心的測試。
他向參與測試的兒童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無脊椎動物的問題,同時讓他們記錄對每一個問題的好奇和興趣度。測試后,再把題目的答案提供給他們,但是答案是隨機雜亂的,需要他們自己對號入座。之后,他們又做了一次相同的題目,結果顯示,對那些使他們很好奇和很有興趣的題目的回答明顯好于其他的題目。
這說明,在答題的過程中,好奇心激發了兒童內在的學習動機,所以他們會自發地去尋找他們感興趣的題目的答案。
其后,心理學家密特曼和特雷爾(Mittman & Terrell)將一些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按好奇度的不同分成三組,分別是:不好奇、一般好奇和很好奇。然后向很好奇和一般好奇組展示了一幅由點組成的圖,只有將其中的第9個和第30個點連接起來才能看得懂這幅圖的含義。相對應地,不好奇的那一組也看了相同的一副畫。但是兩個點已經被連接起來了,所以他們一開始就知道這幅圖的含義。之后,學生們要辨識形狀或大小不同的幾何物體。每次回答正確,可以在圖片上選擇兩點進行連接。非常好奇的那組學生在辨識幾何物體方面比其他兩組錯誤率小很多,而且也對此實驗更感興趣。
結果表明:因為這幅圖的不確定性和好奇性,很好奇組的學生表現更好,從而可以連更多的點。
還有研究者通過對一些五年級兒童的好奇心和認知能力進行比較發現,那些充滿好奇的學生在詞匯測試和心理測試中的成績比那些不好奇的學生好。
也就是說,那些充滿好奇的學生在閱讀和研究的時候會積累更多的信息,從而提高他們的認知和理解能力。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對新異和未知事物想知的傾向,是個體重要的內部動機之一,也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強烈的好奇心是創造性人才和高創造力人才所具有的鮮明的個性特征之一。
從理論上講,好奇心使大腦功能積極活躍而不是消極被動;好奇心使大腦對新觀念有極強的敏感性;好奇心展現了新的世界和可能性;好奇心給生活帶來令人激動的事情。
三
繪本《霧中的刺猬》講述的是這樣一個充滿隱喻的故事。
有這么一只刺猬,天天晚上和小熊相約一起數星星。但是,去數星星要穿過一片田野,而這天夜里,怪事發生了。去數星星的路上,刺猬看到了一群夜蛾,又被一只貓頭鷹尾隨,接著遇到了大霧,在霧中,看到了淡定的白馬。他走進霧里,卻什么都看不見。
枯葉落下的聲音把刺猬嚇成了驚弓之鳥。直到他鼓起勇氣,才發現枯葉下有一只蝸牛。
白馬又一次出現,然后是蝙蝠、夜蛾、貓頭鷹。
他在霧中嚇得丟掉了包袱,甚至掉進了河里,他絕望到隨波逐流,并以為自己要被淹死了。
幸好有一只狗把他的包袱送還給它,馬伸過來友善的面孔,在水里他被不知名的動物救上了岸,而且他隱隱能夠聽到小熊的呼喚。
最終,小刺猬又可以和小熊一起數星星了,小刺猬還會想起白馬在做什么,而貓頭鷹依然對著枯井聊著天。
心理學家米爾頓·埃里克森喜歡用隱喻的方式進行輔導或治療,而且效果堪稱世界一流。他曾經說過:“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可以用說故事的形式解決”。
在這個故事中,我看到了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他的好奇心又是如何被愛所呵護的。
未知總是讓人害怕的,而被愛呵護著的好奇心,卻能驅使我們踏出踏出未知的旅程。
四
如何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首先,我們得把孩子當平等的人看待。
我們把孩子當平等的人看待,我們才會耐心去解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找借口敷衍過去。
安斯利和克萊利研究發現,那些提出問題并得到解答的兒童比僅僅得到簡單的回答“不知道”的兒童更喜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另一位學者漢德森(Hendemon)指出,在去博物館參觀的兒童中,由家長陪伴的兒童對那些展品研究得更仔細也更具體,提出的問題也更多。那些探索欲望很強的兒童的父母給兒童提供的信息也相對較多,而那些探索欲望不強的兒童從父母那里獲得的信息量較少。
其次,給孩子提供相對新穎、不熟悉的刺激物或開展新奇的活動。
比如,在一堂科學教育課上,內容是教孩子認識人體骨骼。老師沒有直接把人體骨骼介紹給孩子,而是提出了兩個問題,“人為什么會站?為什么會動?”這兩個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在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后。老師又啟發孩子們把頭腦中的骨骼畫出來,然后把他們各式各樣的畫掛在教室里,再啟發他們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才給他們介紹X光機照出的骨骼。
再次,鼓勵孩子動手做。
鼓勵孩子動手做,既要給出足夠的時間給孩子去實踐,也要賦予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更要在孩子實踐出結果后審慎使用外部獎賞。
有人說,看看那些不再具有好奇心的大人們的樣子,我們就會知道,應該如何去呵護我們的孩子的好奇心。
深以為然。
更多文章:
站住,別跑!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
孩子內向、害羞、慢熱?看這里!——送給慢熱的孩子